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进深

穿透表象,看清本质。

地产融资纠偏

乐居财经 2023-11-06 08:00 11.7w阅读

民营房企有望得到“一视同仁”待遇。

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较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再次提到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作为一家民营房企融资部门的高管,张林浏览到这条新闻,停下了划动的手指,他盯着屏幕看了一会,便转发到朋友圈,附上了一句话:“落地需要过程,但值得期待。”

去年房地产信贷、债权、股权融资“三支箭”发布时,他很是兴奋,在社媒上写下几百字长文,直呼“拐点到了”,对后续的融资有所憧憬。如今,他看到新的政策定调,却显得尤为平静。

他并非对出台的政策没有信心,而是变得理性了,调控的基调下,没有大开大合,只有在穿越周期的努力中,耐心等待,才能享受到政策落地的利好。

转眼间,距离“三支箭”的发布,已经快一年了。

彼时的 “金融16条”,亦提到“对各类房企一视同仁”,如今类似的字眼再次出现,表明行业在进一步纠正过度的风险偏好,让民企能合理获得更多的源头活水,支撑行业复苏。

今年前三季度,国央企的发债总量,占比近九成,而整体融资成本,则比民企低了2.15个百分点。民营房企在融资体量、成本上,依然与国资存在明显的差距。

而在融资环境多重改善之下,民企要真正拿到融资,中间也存在着一些卡口。这些卡口,有望在后续得到改善。

纠正风险偏好

调控周期里,一有优化的政策、正面的声音,地产行业便有所振奋。

去年11月,在“金融16条”中,一句“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的表述,传达着前所未有的信号,让一众民企地产人,仿佛在一夜之间,等来甘霖。

在此之前,行业的边际改善,就已有所显现,中债增、中期票据等融资方式,划出一批财务平稳的优质民企,在融资上予以支持。

而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支箭”的发布,除了银行重新开始为房企提供授信外,尘封了12年之久的定增重燃,更让他们有了扩大辗转空间的希望。

接着,巩固政策的定调与措施,陆续出现。

今年7月,房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1年,可不调整贷款分类。这对于民营地产商来说,又是一个利好。

几乎与此同时,《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炉,其中包含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等。

地产大佬们受此鼓舞,纷纷发声。王健林认为,这是历年来规格最高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规格高、很及时、针对性强”。

当代置业掌舵者张鹏看来,《意见》发布,提振了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完善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强化了民营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个月后,政策继续查漏补缺,证监会消息称,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相关金融支持民企发展工作推进会,也时有举行。

而近期,在“金融16条”发布近一年之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用了较大篇幅,提及房地产相关内容。

会议强调,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此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当“一视同仁”几个字再次出现,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即进一步纠正过度的风险偏好,避免一刀切地忽略民企的融资需求。

自从三道红线以来,金融减弱了对房地产支持,而国资阵营与民企阵营,向来犹如两个世界,在融资便利度、融资成本上,均有着较大的差异。

行业风调雨顺时尚且如此,“雨天”的时候,金融机构“收伞”,更凸显两者融资体量与成本的落差。眼下“一视同仁”政策的强化、定调,就在于扭转这种现象,为行业出清打下做更好的铺垫。

高昂的成本

融资的落地,仍在同比下探。

根据统计局数据,今年9月,房企到位资金1.1万亿元,同比下降18%。而前9月,房地产累计到位资金9.81万亿元,同比下降13.5%。

前三季度,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4708亿元,同比下降25%;其中,相较于前两个季度,第三季度的融资总量,环比及同比均呈现加速下滑趋势。

房企一旦有新的具体项目逾期,开发贷就很难做新增,而债券融资更需要信用背书。凡此种种,导致了不同阵营之间,融资体量有着较大的差异。

国央企在前三季的发债量,达到2263亿元,虽同比下滑了7%,但相对于民企316亿的发债量、72%的同比下降幅度来说,前者依旧显现出优势。

由于总体财务稳健,国央企的发债总量,最终占到了88%,接近九成。其中,厦门国贸招商蛇口等,排在了前列,发债规模均达到百亿级别。

民企并非在融资方面毫无进展。比如,万达商业于一季度发了3笔信用债,合计为62.26亿元,而美的置业碧桂园的信用债发行规模,则均在30亿上下。

但这毕竟属于少数派,许多民营房企,忙着应对退市风险、债务展期,无暇他顾;再者,企业的信用,也难以为其发债做背书。

尽管有些民企,依旧能凭借融资弥补现金流,但他们的筹钱成本,相对来说仍比较高。

乐居财经统计获悉,今年上半年,37家典型房企中,融资成本为4%以下的有6家,分别为中海发展、华润置地、招商蛇口、万科保利发展越秀地产,均为国央企或拥有国资背景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融资成本在4%至6%之间的房企有20家,保利置业绿城中国中海宏洋中国金茂大悦城等央企“老面孔”,位列其中。

龙湖、滨江、美的置业等,也以4.26%、4.4%、4.68%的融资利率,跻身于上述区间。这些民企,大部分都能平稳运转,是优质民企名单里的常客,基于此,才能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此外,融资利率超过6%的房企有12家,均为民营房企。其中,雅居乐绿景中国禹洲恒大的融资成本,在7%以上,景业名邦甚至达到了8.02%。

根据CRIC的整体统计,国央地产商2023年前三季度的融资成本为3.31%,而民营企业则达到5.46%,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2.15个百分点。

细查可以发现,相比于年初,国央企们上半年的融资利率,大多有所降低,比如中海宏洋万科、招商蛇口等,分别降了40BP、33BP、24BP。

而不少民企的融资利率,却有所上升。中渝置地、雅居乐、景业名邦、瑞安房地产,分别提高了190BP、125BP、123BP、102BP;诸如朗诗绿色管理滨江集团金辉控股等,虽利率下降,但幅度较小。

房地产市场的融资分化现象,仍在持续。

民企融资现实

从天而降的融资利好,在落地之前,仍需要一个过程。地产民企要真正拿到融资,仍有许多门槛要迈过去。

美元债窗口关闭后,境内债券融资成为民营房企在集团层面上,获得增量融资的主要方式。此前通过中债增为民企增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中债增需要一定的抵押物方能出具保函,过去一年,一些民营房企纷纷处置资产以自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并不丰厚,客观上给获得中债增的增信,增加了难度。

而授信额度的落地,则需要通过新增建设项目进行申请。

近年来,大多数民营房企都大幅度缩减了土地的获取,导致新增项目较少,很难通过新项目获取增量融资。没有新增项目,成为了银行授信落袋的最大卡点。

因此,受限于民企目前普遍的经营环境,很少有民企可以进入银行的白名单,从而获得增量的信贷融资。

目前,民企和国资房企在提款比例、提款用途、提款审批和灵活性上,以及开发贷审批、非住项目信贷投放、信贷定价、担保要求上,均存在差异。

如果能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适度消减这些差异,或是执行“一视同仁”政策的方向之一。

为了维持时艰,民营房企曾把融资的重点,放在股权融资上。比如荣盛发展福星股份中南建设等多家房企,纷纷宣布定增计划。只是,部分股份增发方案迁延日久,中途放弃者并不在少数。

在港股市场上,最近的8月份,雅居乐仍宣布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3.46亿股,筹资约3.87亿港元;碧桂园也在同月,宣布配售3.5亿股融资约2.7亿港元以抵消贷款。

不过,股权融资实际上是一道摆在面前,却要下本才能吃到的“菜肴”,体现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乐居财经曾做过统计,在134家上市房企中,八成以上的地产股,处于“破净”状态,即市净率低于1。眼下,这些样本房企的市净率平均值,也仅有0.93。

地产估值跌入谷底,对于大部分上市房企来说,这个时候增发股份,即使能够成行,也犹如在“割肉”,低价卖股。

2023年已行至年底,行业的出清进入新阶段,而据预测,2024年上半年,房企到期债券规模,接近3000亿元。这对于大部分身处流动性逆境的民企来说,还有一道道考验要度过。

(文中“张林”为化名。)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