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白名单下沉

乐居财经 曾树佳 2024-02-18 22:43 13.5w阅读

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房地产融资的春风,仍在吹佛。

过去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房地产融资“白名单”下沉到项目,并不时被推送了出来。

一旦有项目入围,房企就犹如拿到了一张融资“通行证”,增加为项目获取流动性的概率。

申报项目不论公司性质,只要符合设定的标准与条件,审核通过即可被列入,这给了地产民企新的融资窗口。

在一份份名单里,项目名称、数量,以及融资金额,都清晰明确,其中民营企业的项目,占据了较大比例。

这套融资协调机制,只助力那些情况较为明朗的项目,对于债权复杂、难以复工的项目,并不会将其纳入进去。

一众出险而积极自救的房企,如融创、碧桂园旭辉等,都有所收获,其分布于国内各城市的项目,不少均已入围。

而银行们,也紧锣密鼓地忙了起来,接收了名单之后,它们将加快审查与落地,给出反馈。从年前至今,这项工作还在持续进行。

不过,“白名单”只是个推送名单,项目最终能否拿到融资,决定权仍在金融机构手上。

当前,金融机构对发放地产贷款的态度,较为谨慎,它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风险衡量机制。

拉长的白名单

首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被拉得很长。

截至1月底,26个省份170个城市,已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提出了第一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并推送给商业银行,共涉及房地产项目3218个。

一切都在加速推进,商业银行接到名单后,按规程审查项目,2月初已向27个城市83个项目,发放贷款共178.6亿元。

春节期间,多家银行没有“打烊”,仍在进行相关的工作安排。

乐居财经综合获悉,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六大行至少获取、对接了8200个项目。

在一份份名单里,项目名称、数量,以及融资需求,都清晰明确。与以往不同,名单中的民营企业,占据了较大比例。

比如,湖北首批221个房地产项目,民企及其他类型企业项目达172个,融资需求达428.5亿元,占整体需求的60.2%。

其他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天津白名单里的项目,涉及17家民营企业、4家国有企业和1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总体捋下来,首批房地产项目名单中,84%的项目,属于民营房企和混合所有制房企开发的项目。

受益的房企,多是面对流动性逆境,积极自救的主体。近来,他们先后宣布自身有项目被纳入名单,且项目数量在持续增加,流露出欣喜之情。

2月初,已通过债务重组方案的融创,便有超过90个项目入围,包括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郑州、沈阳、青岛、武汉等20城市都已落地。

而碧桂园确认已获批的项目超过30个,包括河南、湖北、四川、山东、重庆等地的多个项目,均在属地政府“白名单”内。

另一家暂时“蹲下去”的房企旭辉,则已获批进入“白名单”项目18个,分布在重庆、昆明、北京、天津、太原、武汉等城市。

金科在全国亦有53个项目入围,其自称“后续随着新的融资到账,项目开发运营的资金压力,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除此之外,诸如佳兆业中南建设、远洋、弘阳、中骏世茂等,也有一定数量的项目被列入融资名单,不一而足。

CRIC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首月,6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414.54亿元,环比增加25.5%,同比减少29%。

目前,房企融资的趋势,仍是在回暖之中处于低位,项目白名单融资的推进,或许能使房企的融资量,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融资“路引”

回过头看,此次翻开的融资新篇,仅用数天时间就铺开了。

广西南宁,打响了房地产项目白名单推送的“第一枪”。

1月30日,有消息称,广西南宁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并向当地金融机构推送了第一批107个房地产项目“白名单”。

名单中,北投荷院项目已获得民生银行南宁分行3.3亿元的开发贷款。

同一天,重庆也筛选出了首批房地产项目,数量达到314个,该名单送达至28家主要银行,包括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异地城商行及三家市属法人银行。

这批项目的总融资需求,约为830亿元,涉及22家融资机构。

随后,跟进的城市越来越多,白名单的长度,越拉越长。昆明、青岛、成都、武汉、天津等,也均建立起房地产协调融资机制。

在执行层面,各地都较为重视,制定推进措施。

比如,天津提到,其遵循房企自愿申请原则,通过区级协调机制进行项目筛选,再由市级协调机制进行项目会商。

而成都,则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领导小组下设专班,专项负责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增加相关银行为成员单位,增加明确金融监管等部门的责任,与任务分工。

此前的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议,共有35个重点城市参会。

会上,要求各地针对具体项目,研究并提出可获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由此,拉开了精准对接项目融资的帷幕。

“白名单”的运作,大概分三步,依次为“筛选项目、对接资金、跟踪落实”。

据知情人士透露,申报项目不论公司性质,只要符合设定的五个标准与条件,经地方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即可被列入。

入选的项目,必须处于在建状态、拥有与融资额相匹配的抵押物、预售资金未被挪用或已追回挪用资金、愿意接受贷款资金封闭管理,且初步制定了贷款资金使用计划和完工计划等。

换言之,这套融资协调机制,只助力那些情况较为明朗的项目,对于债权复杂、难以复工的项目,并不会将其纳入进去。

此外,进入白名单的地产项目,也只是拿到了一张融资“路引”,要想真正拿到融资,还要经过金融机构的风险权衡,筛选之后才发放贷款。

而目前,银行对于向房地产发放贷款,是较为审慎的。

下沉到项目

各城市纷纷践行融资协调机制,出发点在于,有针对性地支持项目。

这两年,适时调整、出台的调控政策,正在促进行业出清与回暖。

降首付、降利率、认房不认贷等政策,已在去年的金九银十里,为楼市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但房企销售仍缺乏后劲。这种情况下,房企们更需要融资的加持。

早在2022年底,信贷、债权、股权融资“三支箭”令地产人拨云见日,而去年“一视同仁”的融资政策再次被强调,身处流动性逆境的民企迎来新的机会。

去年11月,金融监管部门拟扩围房企白名单,约50家国有和民营房企位列其中,比此前提及的“系统重要性优质房企”,范围更大。

彼时有消息称,进入这份白名单的主体,覆盖了大部分头部和腰部企业,他们能够获得包括信贷、债权和股权融资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段时间内,名单里有哪些房企,一直是外界猜测的重点。但不久后,各座城市推送的新白名单显示,其支持的对象,并非聚焦在地产商个体上。

今年1月,住建部、金监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便提及支持主体由“企业”细化到“项目”维度,进一步区分房地产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

原因在于,房企普遍是集团公司加项目公司的架构,然而集团公司出现债务风险,并不能与项目无法交付划等号。

据业内分析,此举区分了项目风险和公司债务风险,避免金融机构对出险房企的所有项目搞“一刀切”。

这一方面保障了正常项目开发建设环节融资平稳,确保项目完成交付,另一方面,项目销售回款也能反哺企业,进而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

在深度调整期里,“救企业”与“救项目”一直是被热议的两种方式。

近年来,房企引战、获得专项借款的实例并不少见,但出险房企并非注入流动性,就能走出困境;反观若是救项目,则更容易显现出效应。

尤记得2022年,对于遇困项目,部分城市甚至出面协调引入国央企与金融机构,并在国家2000亿纾困基金的定调下,加大重点项目的盘活进度与规模。

那时候,郑州、湖北、浙江、南宁等地,也开启了自身的地方性纾困基金,少则几十亿,多则数百亿。

典型如郑州,这座城市不仅设立了百亿纾困基金,还开启“大干30天”的复工方案,意在以点带面,改变现状。

彼时它将纾困基金、并购贷、代建等方式,多管齐下,并动员各方力量,清除阻碍“保交楼”工作的“拦路虎”,避免开发商“表演性复工”。

眼下,首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出炉,无论是数量,还是执行力,均是在此前支持项目的基础上,又一次进阶。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的立场或观点。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方式:400-606-6969或ljcj@leju.com。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发现更多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专栏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查看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推荐
发现更多原创

榜单

投诉、建议、直通物企总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