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财经 2025-11-06 16:21 5.7w阅读
我们每天生活在光里,却很少为光驻足。家电、家具、家居建材的广告频频出圈,但关于“灯”的营销却鲜有波澜。它的存在感,似乎总在装修清单的末尾,或在灯泡烧坏的瞬间。
然而,光的价值,远被低估了。
当下,中国正席卷一股“焕新热潮”——人口结构变化、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催生了巨大的改善型需求。老房翻新、局部改造、家居换新,成为无数家庭的现实课题。在这片如火如荼的“焕新”战场上,从全屋定制到智能家电,泛家居行业的竞争已趋白热化。
在这场围绕“家”的升级运动中,灯光这一品类正式被挖掘。
当所有品牌都在争夺客厅C位时,雷士照明却选择照亮全家的每个角落,它以一场“全民焕新节”,不仅交出了一份GMV同比增长82%的惊人战绩,更难得的是,成功让“换一盏灯”这件事,从一项低频、被动的消费,变成了一场高频讨论、主动参与的家庭事件。
它究竟做对了什么?
第一步:
重新定义问题——我们卖的不是“灯”,是“光”
在策划之初,雷士照明面对的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困局:照明行业太“卷”了。大家比拼流明、瓦数、价格、智能,产品沦为冰冷的参数,消费者只在装修或损坏时才会关注。
此时他们意识到,真正的战场不在货架,而在用户的心智里。他们问了自己一个关键问题:在今天,一盏灯到底意味着什么?
答案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对晚归的上班族,它是黑暗中唯一的等候;对学龄的孩子,它是保护视力的守护者;对起夜的父母,它是安全无声的陪伴。
于是,策略核心变得清晰:不再卖“灯具”,而是卖“好光生活”。将沟通的锚点,从“物”转移到“人”,转移到“情感”。

第二步:
双线叙事,把“好光”种进用户的生活场景里
光有概念不够,必须让用户看见、感受到。雷士照明策划了一场“从城市到家庭”的双线叙事。

而城市这一端的故事,是从每一个夜归人的身影开始的。
城市的夜晚,总有人在回家的路上。或许是刚加完班的年轻人、独自回家的女生、晚自习归来的研究生,又或是奔波忙碌到深夜的创业者。他们的影子被路灯拉长,疲惫藏在脚步里。
而在他们归途的必经之路,雷士照明的创意灯箱静静亮起。“好光伴你回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标语,更是一种温柔的提醒:在家的方向,始终有一盏灯为你点亮。

这一举措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捕捉到了城市人共通的共鸣瞬间,并用一束真实的光,完成了品牌与用户之间无声却有力的情感握手。它不是生硬的广告,而是一种懂得与陪伴。
于是,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传播发酵:话题冲上多城抖音同城热榜,实时热度突破1300万。无数晚归人自发记录下这束“为他们而亮”的光。雷士照明没有大声吆喝,却在无声中,完成了最深入人心的告白。
在家庭,雷士照明则化身“懂生活的光顾问”。
光走进家门,故事才真正照进现实。雷士照明没有罗列冰冷的产品清单,而是深刻洞察了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与成长路径,针对性推出了“焕新全家桶”。从孩子的成长护眼到银发的安心适老,从年轻一族的智慧愉悦到中产家庭的风格表达,精准对应到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好光需求。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精准覆盖了一个典型中国家庭中从幼到老的不同年龄层,将产品与家庭成员的真实人生阶段紧密绑定。消费者选择的,不再只是一盏灯,而是一份针对全家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与解决方案。他们不想研究光源技术,他们只关心“这盏灯能不能让我孩子看书更舒服?”“能不能让我父母看得更光亮又不晃眼?”当一个复杂的技术选择,被翻译成一个简单的情感选择,购买阻力就大大降低了。

第三步:
扫清障碍,让“心动”轻松变成“行动”
情感共鸣带来了“想要”,但真正的门槛在于“如何得到”。雷士照明用一套组合拳,几乎扫清了所有的购买障碍。
通过整合抖音、小程序等线上渠道的优惠活动降低消费门槛,让高品质灯光解决方案不再令人望而却步;同时,专业的照明设计咨询与可靠的配送安装服务,也切实解决了消费者“不会选、怕麻烦”的核心痛点。
这一系列配套动作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全国超5.5万户家庭高达84%的到店核销率上。当品牌真正理解并扫清了消费路上的障碍,用户的购买决策自然会变得水到渠成。
总结:
雷士照明给我们上了一堂“情感转化课”
回顾整个案例,雷士照明“全民焕新节”的成功,源于一次完美的“情感转化”:
将品牌角色,从“供应商”转化为“生活陪伴者”。它通过街头灯箱和场景解决方案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品牌,应该存在于用户的生活动线里,而不仅仅是购物车里。
将用户动机,从“需要”转化为“认同”。用户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盏灯的功能,更是对“呵护家人”、“提升生活品质”这种自我形象的认同与践行。
将营销动作,从“促销”转化为“服务”。它用专业的设计与无忧的服务,将一次性的交易,延伸为一次值得信赖的长期体验。
这或许就是当下品牌破局的关键:当流量红利见顶,人心的红利才刚刚开始。雷士照明点燃的,不只是一盏盏客厅的灯,更是用户心中对美好生活的那份向往。而这,才是最长效的品牌资产。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