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早知道 2025-11-05 14:58 4780阅读

徐腾现为天空工场资本(原“追创创投”)总经理、基金合伙人。
据IPO早知道消息,明略科技于2025年11月3日正式以“2718”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全球Agentic AI第一股”,市值一度超400亿港元。
在过去19年的发展历程中,明略科技获得了国内外一众知名机构及产业方的投资。其中,时任华兴新经济基金投资人的徐腾于2017年投资了明略科技。
不可否认的是,明略科技作为中国企业服务赛道里的一颗“常青树”、吴明辉(注:明略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作为国内最知名的连续创业者之一,势必能为整个创业与投资领域带来一些启发。要知道,就在明略科技上市前半个月,吴明辉联合创办的云迹科技同样完成了IPO“里程碑”。
在徐腾看来,明略今天所获得的成功,和创始人吴明辉的格局和能力密不可分。在明略的发展过程中,吴明辉都无比的坚定——他从来没有放弃对企业成功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向外界表达过消极的情绪,他总是非常坚定、非常有韧性地在寻找突破,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徐腾表示,创始人的韧性以及对成功的渴望尤为关键。“这种品质很难量化却至关重要。当你见过足够多的创业者之后,你会逐渐形成一种直觉——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从他们面对压力时的反应里,你能更清晰地判断出谁拥有必须成功的决心,以及他的能力和心力在未来能不能够帮助他创业成功。”
事实上,除了明略科技和云迹科技外,中国科技企业赴港上市,在过去一段时间获得了不错的二级市场表现。
对此,徐腾认为,一方面,DeepSeek年初的出圈扭转了大家对中国科技股科技含量的整体看法;另一方面,全球投资人对配置中国资产的意愿在逐步回升。
不过徐腾亦坦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二级市场已经明显呈现出一种向好的趋势,进而也直接带动了一级市场的整体发展,但其个人还是希望一级市场能够相对理性的看待这件事情(港股估值回升)。
“毕竟过去我们也经历过很多次的起伏,见证过美股科技股估值飙升带动国内一级市场估值非理性上涨所带来的后续压力,还是要更加长期主义一些。”徐腾说道。
这里不妨补充一点,徐腾拥有超13年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及资本市场从业经验,曾就职于嘉实、华兴、J.P.Morgan等金融机构,曾主导或参与投资了众多优质项目,过往投资领域聚焦人工智能、泛机器人及消费科技等,代表项目包括明略科技、商汤科技、创新奇智等。

目前,身为天空工场资本(原“追创创投”)总经理、基金合伙人的徐腾,已主导投资了一系列高成长项目,包括基点起源、魔法原子、浪涌未来、坦途科技、睡力矩阵、星空梦屋、原子重塑等。
据徐腾透露,围绕AI及泛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当前天空工场资本重点关注三大方向的投资机会:1、机器人:这里面包括ToB和ToC;2、智能硬件:包括智能穿戴设备以及高频应用的AI产品;3、AI技术投资:专注于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及其在各行业的应用创新。同时,在对项目的判断上,天空工场资本有三大投资标准:首先,项目要有做全球化市场的能力;其次,这个项目能够靠研发驱动产品迭代升级;第三,这个项目要有品牌化策略和逻辑,不管是ToB还是ToC。
事实上,区别于传统产业基金,天空工场资本以其独特的产投模式与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探索着全新的产业投资路径,即产业投资的2.0时代。
“与1.0时代主要投资上游供应商,依赖订单赋能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更注重通过全球渠道共创、供应链共享与创业方法论孵化赋能,在终端场景中培育出更具市场潜力的项目。“徐腾表示,在赋能早期企业时,天空工场资本通过自身得天独厚的产业背景和高能级的孵化体系,为项目提供包括渠道、供应链、产业落地、战略规划、融资服务等全方位的战略支持,助力其实现技术突围、规模化增长的跨越。
以下系徐腾与「IPO早知道」的对话精选:
要清晰判断创始人的韧性与对成功的渴望
创始人本身的学习迭代能力也尤为关键
Q:2017年的时候当时出于哪些维度的判断最终选择投资了明略?
徐腾:从人的角度,我们认为吴总(注:明略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吴明辉)是一位非常顶级的连续创业者,无论是战略格局、行业深耕还是组织管理能力都极其优秀,包括也有成功的创业经历,所以我们对吴总是高度认可的。
从事的角度,在当时那个节点,企业级的大数据应用,各个场景的数据积累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量级,在此之上明略能够基于自己的算法和模型实现数据分析、直接打通到场景端的价值创造,因此我们判断行业和项目都到了一个相对能够商业化落地的时间点,加之刚才提到的团队过往背景与技术储备,最终做出了一个比较积极的投资决策。
Q:在顺利成为“全球Agentic AI第一股”后,你认为明略接下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还有哪些?
徐腾:我觉得今天明略处在一个非常好的身位上。我相信中国是能够出现一家类似Palentir的公司的,虽然当下很多公司都在讲相关的故事,但还没有哪家公司被公认是能够对标Palentir。
一方面,明略的产品价值已经得到了验证并且经历了一些周期;另一方面,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底层技术、也就是AI技术带来的新的产品逻辑的提升,经济的回暖以及政策端对信息化建设的愈发重视,加之明略之前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运作经验,都让明略科技的身位是领先于其他一些更早期的公司,也有机会更快速地落地项目。所以还是非常看好明略科技在未来几年内能够进一步优化商业化的表现、并在业绩上获得更大的突破。
Q:明略这个case对你后续的投资生涯有没有带来一些启发?
徐腾:坦白说,明略今天所获得的成功,和吴总本人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我认为,我们在投资中判断创始人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一些核心素质上:其协调资源的能力、调动团队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那种持续将公司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与韧性。
回顾明略的发展历程,我们了解到吴总都是无比的坚定——他从来没有放弃对企业成功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向外界表达过消极的情绪,他总是非常坚定、非常有韧性地在寻找突破,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和顽强的韧性,很难被量化,却至关重要。当你见过足够多的创业者之后,你会逐渐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从他们面对压力时的反应里,更清晰地判断出谁拥有必须成功的决心,以及他的能力和心力在未来能不能够帮助他创业成功。
或许这是一种感觉、一种经验,只有接触更多这样的创始人后,才更有可能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
Q:吴总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科学家创业的一个代表,这两年科学家、教授背景的创始人不少,但有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于商业的理解没有那么强或者说过于理想主义了,这种情况下作为投资机构该怎么做?
徐腾:对于无论是科学家创业、教授创业,还是大厂出来的技术背景、销售背景的人(创业),其实我们最关注的始终是创始人本身的学习能力。从过往案例来看,院校出身与大厂背景的创业者都有成功的先例,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创始人能否快速补足自身能力的短板——技术出身的需要迅速理解销售与市场,销售背景的则需要尽快构建对产品与技术的认知。相对而言,技术背景创始人转向商业成功的案例更多一些,这可能是因为从商业跨界至技术领域的难度通常更大。当然,这仅是基于历史经验的观察,并非绝对规律。
至于你提到的科学家们、教授们对商业的理解能力,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挑战。我们也看到不少成功科学家和教授创业的案例,这里面还是需要科学家能够快速学习建立商业思路和资本考量。也有不太成功的案例,特别是当他们已投入数十年时间深耕于学术研究时,面对科研成果价值和对商业化产品的差距,仅凭投资人的建议很难轻易改变其思维模式。因此,我们作为投资人,在要为LP负责的情况下,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不被自身经验所“禁锢”、始终保持开放心态与进化意愿的创始人。
整个科技赛道在二级市场持续向好
希望一级市场保持理性、更加长期主义
Q:坦率说,SaaS或者说企业服务赛道前几年经历了高峰和低谷,但近期包括明略在内的多个项目都陆续完成了IPO并且表现都还不错,对此你怎么看待?
徐腾:最近我跟港股的这些投行,包括二级的研究员也有比较多的交流,我也问了他们类似的问题,全球市场的投资人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对中国科技股有了这么大的一个态度反转。一年多以前大家都还是很悲观的,港股市场疲软,并且直接传导到一级市场。如今,二级市场的投资逻辑已完全不同了。
我觉得市场发生的两件事情是比较关键的:
第一点,还是DeepSeek大幅提升了大家对中国科技股的整体信心,证明了中国团队完全有能力打造出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竞争力的科技产品。DeepSeek的出圈,扭转了大家对中国科技股底层科技实力的看法。
第二点,当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的投资人,考虑的无非是配置中国资产、欧洲资产还是北美资产。之前一段时间美元流回到了欧洲和北美市场,因为他们可能比较看空中国资产,但事实证明,我们虽然也有一定的挑战,但欧美的发展也没有预期中那么好。所以站在宏观配置角度,国际投资人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是在提升的。
在此背景下,结合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当前中国企业服务及整个科技赛道在二级市场已呈现明确的回暖趋势,并进一步带动了一级市场的整体复苏。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我也希望一级市场能对此轮估值回升保持理性。我们曾多次经历科技赛道的高低起伏,也见证过美股科技股估值飙升带动国内一级市场估值非理性上涨所带来的后续压力。因此,还是要更加长期主义一些。
Q:在你看来当下的估值泡沫大吗?
徐腾:科技赛道整个的估值逻辑更多还是基于未来预期的体现,而不是基于过去的表现。这种未来预期表现就会带来一个估值的无法验证性,因为它讲的故事很大、估值也就很高,但你也没法说故事不成立,因为在当下你也没法证明这件事情。所以说科技赛道估值的泡沫,背后其实反映了今天大家的信心起来了。至于这种信心究竟是泡沫还是真实的价值投资,最终还是要由产品来验证。
以我们天空工场资本的角度,我们比较关注“AI结合硬件”,包括AI如何在更多的硬件场景里提升产品价值的效能,让更多的产品能够被AI所驱动,让以前原本没那么智能化的产品变得更加智能化,并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这些是我们遵循的一些底层逻辑。在这样大的逻辑之下,无论是智能硬件还是机器人赛道,我觉得未来从商业化业绩交付的角度,对估值的支撑度是更高的。
积极探索前沿技术、重点关注三大方向
开启产业投资2.0时代
Q:目前天空工场内部有没有一些“非共识”的思考可以分享一下?
徐腾:基于我们基金的背景,我们的确有不少的“非共识”,这些“非共识”帮助我们收获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我们也希望把这些差异化视角能够更多应用到投资、孵化等场景中去。
以“产品定价”为例。许多创业者在介绍其商业模式时会强调:“我们的产品远优于市场现有方案,而价格仅为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这种“质优价廉”的逻辑本身并无问题,也确实能帮助企业在初期抢占市场份额。然而,这类项目恰恰是我们通常不会选择的。我们更关注的是那些产品性能显著领先、同时敢于定更高价格的企业——这背后所要求的,是持续的产品功能突破与真正的价值创新。
诚然,通过价格优势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现金流和业绩的提升,但从长期来看很难支持起一个更大的规模。如果仅仅是看作一门生意,这个逻辑是相对安全的;但从创业的角度、从给投资人创造回报的角度,其成长路径则需要更深层的重构。
在技术与产品层面,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关注最前沿的技术方向,比如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我们也一直有深入研究。
Q:当前天空工场重点关注哪些方向的投资机会?
徐腾:围绕AI及泛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我们主要关注三大核心方向:
1、机器人:这里面包括ToB和ToC;
2、智能硬件:包括智能穿戴设备以及相关的一些AI产品;
3、AI技术投资:专注于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及其在各行业的应用创新。
这三个方向更多是产业链的下游,沿着这些下游的场景我们也在看上游的新材料、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等,因为我们判断是下游看准了,才能更好的布局上游。
在具体的投资标准上,我们天空工场也有一些自己的投资原则:
首先,这个项目要有做全球化市场的能力;其次,这个项目能够靠研发驱动产品迭代升级;第三,无论是ToC还是ToB项目,都应具备品牌化思维,追求高毛利与高净利的健康增长模式,而非依赖低价竞争策略。
Q:你们的产业资源和孵化体系应该也是不容忽视的,怎样更好地运用你们的这个能力去赋能这些非常早期的创业公司?
徐腾: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是产业投资2.0版本,在过去的产业投资1.0时代,产业资本的赋能普遍是投资布局自己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这一模式虽然也催生了不少成功案例,但也存在一定局限,相对而言所投标的的潜在市场空间有限。
而我们今天其实是更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创新孵化体系,包括全方位的支持,如渠道的赋能、供应链的共享与系统性创业方法论的孵化赋能去培育更多在终端场景下更具潜力的项目。
简单来说,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提供订单、购买产品,而是通过技术、渠道、供应链、运营等全方位的战略支持,助力早期项目实现技术突围、规模化增长的跨越。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本文来源:IPO早知道
来源:IPO早知道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