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地 2025-01-20 14:52 1.3w阅读
文/十一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国有经济改革等,国有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
通过债务追偿、债务重组等方式,它们帮助银行化解了不良资产风险。
后来,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渐完成了商业化转型,开展了信托、投资银行等业务,成为大型综合性金融集团。
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按照资产规模计算,信达排名第一——
到现在,它的总资产将近1.6万亿。
信达的主营业务,主要有两大板块——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以及包含银行、证券、期货、公募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服务业务。
在信达旗下,有一家房地产业务平台——
信达地产。
它在A股上市,目前市值137亿左右。
在信达的业务板块中,信达地产被划归到了不良资产经营业务。
信达地产的定位——
在信达的不动产不良资产业务中,发挥项目操盘主体、投后管理主体、不动产投资顾问的作用。
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信达地产获取土地项目,主要有两大途径——
一是公开市场拿地,自主开发销售;
二是背靠信达,与母公司协同,通过收并购、操盘代建、联合建设、项目监管、受托管理、咨询等方式,参与信达的不动产业务。
不过,在国内房地产行业,信达地产的存在感很弱,规模一直没能做大。
这几年,很多开发商大面积爆雷,一大批房企坠落倒下。
楼市的大玩家,只剩下了几家国央企——
保利、中海、华润、建发、越秀,尤其凶猛。
信达地产是个例外——
这几年,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营收规模,它都越干越小,而且还越干越亏。
刚过去的2024年,信达地产发布了一份业绩预告——
它预计去年将会由盈转亏,至少亏损6亿以上。
而在2023年,信达地产还处在盈利状态,全年净赚了5亿利润。
这是过去十年来,信达地产首次陷入亏损。
从2008年以来,信达地产一直维持盈利。
在利润最高的2019年,它帮股东赚到了23亿。
去年陷入亏损,信达地产给出了两个原因——
一是受市场环境影响,开发项目结转收入和毛利率,均有所下降;
二是部分开发项目及财务性投资,出现减值迹象,相应作了资产减值。
这几年,房企大面积爆雷,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其实就是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以不良资产处置、风险化解为主业,按理来说,信达及其旗下的信达地产,早就把自己喂得肚子鼓鼓了。
可是,还没等到它腾出手来救助同行企业,自己反倒陷进了亏损的深坑,先要想办法来一波自救了。
十一弟查了下,从2021年到现在,信达地产的营收规模,从221亿下降到了114亿,几乎砍半。
它的净利润,更是从2021年的8亿出头,一路跌下来以后,直至去年陷入亏损。
今年,信达地产的头等大事,肯定是扭转亏损。
在规模上,信达地产远不及保利、中海、华润等央企开发商。
2023年,它的销售规模195亿;去年上半年,仅有36亿左右。
过去十年来,信达地产并不是没有追求过规模扩张。
从2015年到2017年,那时的楼市,如日中天。
房价不断上涨,土地市场烧得炙热滚烫。
在那三年里,信达地产的激进程度,无人能敌。
有人算过,当时它在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合肥等热点城市,砸了多达440亿资金,抢下了八块地王。
当时的信达地产,财大气粗,疯狂激进。
因此,它还得到过一个绰号——
地王制造机。
要知道,2015年,信达地产的销售规模,还停留在105亿。
到了2018年,它的销售规模就猛蹿到了310亿。
在三年时间里,扩张了三倍。
不过,信达地产的疯狂扩张,没能延续下来,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如今的信达地产,跟八九年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到去年,它名下只有一二十个开发项目在建,分布在青岛、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武汉、上海、广州、重庆、乌鲁木齐等城市。
在开发业务上,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信达地产都很尴尬。
于是,这两年,母公司信达已经开始对它动刀了。
在业务布局和利润来源上,信达地产都要完成转型——
它的业务布局,将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向房地产投资、协同并购与管理服务领域拓展。
也就是说,除了从公开市场获取土地项目,还要更多地加强对母公司信达的依赖与协同。
通过协同拓展、行业并购、项目投资、操盘代建、联合建设、受托管理、项目监管等方式,来获取土地项目。
相应地,它的利润来源,也会从原来单纯获取项目开发利润,向开发利润、投资收益以及代建监管等多元化收入来源转变。
现在的市场行情下,靠自己砸钱拿地堆规模,不如跟在母公司信达后面,乖乖地等着投喂。
富家子弟,自力更生难成大器。
在外折腾累了、亏麻了,还是回家拼爹啃老继承家业吧。
就在信达地产宣布陷入亏损的前几天,信达地产与母公司信达发起设立了一支基金——
房地产行业存量资产纾困盘活基金,总规模200亿。
这支基金将主要投资于房地产行业问题企业纾困、问题项目盘活,参与破产重整、法拍等特殊机遇投资,支持项目保交付。
同时,基金还会投资于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
在这支总规模高达200亿的房地产基金里,母公司信达与信达地产,各承担100亿出资。
到去年三季度末,信达地产账上的现金资源,只有51亿左右。
这一出手就需要100亿,信达地产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必须想办法筹集弹药。
不过,豪横的央企,从来不缺钱。
更重要的是,应该把钱投在哪里,如何才能赚钱。
或者说,至少不亏钱。
作为信达旗下最核心的房地产业务平台,信达地产的角色定位,不可或缺。
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资产,若有辨别筛选的能力,绝对有机会捡漏。
也许,这是一块很诱人的大蛋糕。
背靠母公司信达的不良资产业务,进入房地产行业下半场,信达地产仍有机会赚到钱。
只不过,它不再选择在公开市场大把砸钱拿地,而是跟在母公司身后分一杯羹。
上市公司干亏损了,业务模式要转型,换了发展思路,先要把管理层一并更换。
去年八月份,信达地产的三名董事,集体提交了辞职信——
董事长石爱民、总经理郭伟、副总经理陈瑜。
这几乎是信达地产最有实权的三位高管。
他们辞去了在上市公司的一切职务,彻底淡出了经营管理。
其中,信达地产的一把手——石爱民,在上市公司干了一二十年时间。
他最早在2012年开始,就担任了信达地产的董事会秘书,正式进入上市公司管理层。
此后,他又担任了信达地产副总经理,直至2022年擢升至董事长。
去年初,信达地产刚刚完成换届选举,石爱民延续任期,继续出任上市公司董事长。
结果,他只干了半年时间,就辞职换人了。
接替石爱民出任信达地产一把手的,是来自母公司信达的一位高管——
邓立新。
他的职业履历,先后在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加入信达以后,邓立新担任过重庆分公司、四川分公司、山东分公司、幸福人寿重庆分公司、信达金融租赁的一把手。
邓立新身上的职业标签,非常明显——
银行、资产管理、不良资产处置、保险、金融租赁。
母公司信达所涉及的业务板块,他作为高管,几乎都历练过一遍。
相比石爱民,邓立新的金融履历与背景,相对深厚一些。
宗卫国,是新上任的的总经理,将与邓立新搭档执掌信达地产。
他是一位典型的职业经理人,有着丰富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经验。
宗卫国的从业履历,一直在万科。
最后从万科离开时,他做到了深圳万科总经理。
2023年,宗卫国加入信达地产,出任副总经理。
只干了一年时间,去年就上位了总经理。
现在,信达地产的核心管理层,完成了大换血——
董事长邓立新,嫡出母公司信达,有着深厚的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背景。
安排与他搭档的总经理宗卫国,来自万科,在房地产开发业务上经验丰富。
目前,信达地产核心管理层的替换与搭配,其实就是它的转型方向——
作为信达的房地产业务平台,将会加强与母公司协同,发挥专业开发和资源整合能力。
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成为专业特色的不动产资源整合商。
要换思想先换人。
接下来,信达地产的任务,一边要扭亏,一边要转型。
上一任留下的一大摊旧账,就看新官们如何力挽狂澜、反败为胜了。
本文来源:拾遗地
来源:拾遗地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