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本来鲜“杀”进上海,计划5年开10000店

零售研学社 颜菊阳 2019-01-29 16:53 1896阅读

本来鲜“杀”进上海,计划5年

本来鲜正式“杀”进上海。1月26日,“本来鲜”社区店上海首店在徐汇区古羊路正式开业。

本来鲜是本来生活集团旗下社区生鲜连锁品牌,首店开于2017年。1月26日,本来生活官微“本来发布”称,未来5年,本来鲜预计开设10000家社区生鲜店。

按照本来生活的官宣,截至目前,本来鲜已进入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天津、上海等6个城市,门店数量已近300家。

本来鲜定位打造基于社区生鲜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两个场景:

1、线下实体店,以200平米经营面积的标准店型,提供300米到店的便利生鲜购买的“到店”体验。

2、线上网店提供1.0版本的“30分钟到家”,及2.0版本的“15分钟到家”的社区生鲜“到家”速配服务。

本来鲜

“进上海”是本来鲜布局一线城市的第一站。

此前,橙色店招的“本来鲜”只是在二线省会城市快速布点。最早是成都、武汉,然后是快速进入长沙、郑州、天津。现在是上海。

本来鲜首店开于2017年7月,按官宣近300家的规模数,单论门店扩张速度,在国内社区生鲜赛道上横向比较的话,本来鲜看上去仅落于谊品生鲜之后。

而在上海,这个华东市场乃至全国生鲜争夺高地,本来鲜还抢谊品生鲜一步,率先落了子。

本来鲜方面拒绝透露更多有关其在上海,乃至今年整体的开店目标、步骤、布局城市等详情信息,但本来鲜相关负责人在回应《零售研学社》的问询称:“5年万店计划当然是认真的。本来从来不玩虚的”。

从此表态来看,“5年万店”的计划,应该是本来鲜历经1年半多试错、摸索后交上的阶段性答卷。

实际上,就在上个月,本来鲜已悄然提速。2018年12月26日,本来鲜在成都5店同开。2018年12月24日到1月20日,本来鲜在武汉连开25家门店。

尤其是后者,意味着本来鲜在武汉市场已经完成后来居上。其门店数远超武汉当地第一个产生社区生鲜业态影响力的卫斌生鲜店。

同时,本来鲜武汉的门店数也与湖北国资零售中百仓储超市旗下中百邻里生鲜规模接近(中百邻里生鲜在去年年底完成110家的门店改造升级)。

本来鲜“杀”进上海,计划5年

《零售研学社》曾走访本来鲜位于成都和武汉的数家门店。仅从门店可见的前端及和店员的交流来看,本来鲜的模型有三方面特色:

一、本来鲜在门店前端的“打法”类似谊品生鲜,简言之将菜市场搬近社区、家门口。

不同的是,在商品结构上,本来鲜依托本来生活网的水果等直采供应链优势,做了部分中高端的水果。

包括引进正大猪肉、温氏三黄鸡、双汇熟食等大品牌肉品供应商提升门店商品档次,蔬菜等大部分来自批发市场,门店简单处理后即上架平价销售。

本来生活网定位中高端,但是本来鲜并没有把本来生活网的线上商品直接搬至线下,而是匹配了更多契合线下店主力客群需求的大众类、日常类生鲜类产品。比如本来鲜的核心品类肉类等都是自营。

二、区域独立公司制,分区域加盟模式快速拓店。

本来鲜以城市为单位成立独立公司运营,城市分区域实行加盟模式。加盟模式使得本来鲜能快速复制,密集布点做密度覆盖,但社区生鲜店做加盟,也带来线下标准如何统一管理、精细运营的问题。

从《零售研学社》的走访来看,本来鲜的多个门店客流、销售都很不错,但是门店前端营运管理略显简单、粗暴。

本来鲜“杀”进上海,计划5年

三、线上线下一体化

本来鲜社区店找准的定位是做大众用户的社区生鲜加盟连锁。

同时,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下商品定位新鲜、方便、平价,希望以性价比、平价切掌握家庭餐桌的主力购买人群。

线上则提供“30分钟到家”服务,希望抓住年轻客群。

比如,2018年12月,本来鲜在武汉集中开业的25家新门店,同时升级到了本来鲜第二代门店版本,即将到家服务提升到“最快15分钟”到家服务。

模型跑通?

5年万店计划提出,背后应是基于本来生活对200平米标准社区生鲜店型模型跑通的自信。

这套业务手法,外看有两点:

一、“既要规模又要盈利”。

社区生鲜店因为离消费者近,中国人的居住方式以小区形态呈现,使得以高频、刚需的生鲜为主切入的社区生鲜店具有成长为巨头的可能,但难点在于相比商圈型商业社区商业客流量不大,需要培育市场消费习惯,及通过构建商品结构来获得足够产出,做出盈利模型来。同时能通过有效的机制实现小店的有效的连锁管理,进而实现规模效应。不做密度覆盖,就无法实现供应链效率和人力成本的优化。

又快又好很难,可对目前的社区生鲜店跑通模型来说又是必需要迈过的难关。

二、服务好线下用户,让用户满意。

线下实体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线下场景让用户满意,持续进店复购,靠持续烧钱拉新的模式很难在高频、大众的社区生鲜领域跑通已被无数倒下的生鲜电商证明。

接近本来鲜的人士告诉《零售研学社》,本来鲜在武汉市场实现了前台盈利。以武汉市场为例,不算线上单量,单计算线下,本来鲜门店平均单店坪效不低于120。

以《零售研学社》走访的本来鲜武汉一家门店为例,其门店面积300平米,夏天最高能做到5万日销,冬天3万多日销,30个用工。来客数1000,客单30元左右。

一般而言,社区生鲜店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对应模型,店型有不同面积。总体而言,100平米经营面积的社区生鲜店日均10000是优秀,7000及格。根据城市指标水平略微上浮或者下调。以本来鲜的单店日销及客流量来看,其在武汉市场的经营应该接近盈利线。

本来鲜“杀”进上海,计划5年

上述人士透露,本来鲜在武汉市场今年向着300家店的目标狂奔,且要保持“老店+新店”继续盈利的记录。而天津市场,本来鲜2019年的目标锁定150家门店。

全国市场,按照本来生活方面的规划,未来本来鲜计划在持续渗透二、三线城市的基础上,向主流一线城市进军。

实际上,本来鲜敢于快速狂奔,并不意外,其有很多社区生鲜初创公司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即本来生活既有的水果及生鲜的供应链基础。零售业最核心的恰是供应链能力。

本来生活网是创业较早的第一批垂直生鲜电商之一。

2012年7月以第一个跨区域建仓,并落地本地运营的生鲜电商起家,此后以“褚橙”的营销名闻业界,亦在消费者端建立起中高端的口碑定位。

本来生活从2013年开始,一直在打造产地直采的生鲜基地供应链。

本来鲜“杀”进上海,计划5年

截至2017年,国内产地直采供应商494家,全球原产地直采315家,这一定程度上给本来鲜的供应链做了支撑。而基于本来鲜门店为前置仓,配送周边3公里,成本有显见的竞争优势。

而之于本来生活,本来鲜要快速、密集布店的价值在于,既能为本来生活增加一个触达用户的方式,也是为本来生活上游供应链增加了一个销售通路,反哺本来生活作为生鲜供应链公司的规模议价能力。本来生活的目标是做供应链公司。

同时,基于本来生活对生鲜消费本质的洞察,本来生活早年比同行更早的开始的线上线下的探索,虽然期间也有失败项目,但这些必然走过的坑、交过的学费,实际上沉淀出了现在本来鲜对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经验和能力。

早在2015年,本来生活就尝试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做全渠道布局。

本来生活创始人喻华峰其时在接受《商业观察家》对话时就表示,生鲜消费缺不了线下支持的场景。

本地化属性更强的生鲜领域,必定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流通问题。

当时,本来生活O2O尝试了“本来便利”项目,但因内外条件未达,最终只能闭店搁浅。在总结教训后,本来生活渠道在2017年底确立三大平台:本来生活网、本来果坊、本来鲜。

团队架构上也做出了调整。

本里生活集团曾负责线下店业务、本来鲜业务的是本来生活联合创始人、本来生活副总裁贾明。2018年贾明转至担纲掌舵本来果坊,本来鲜业务转为丁秀洪负责。

本来鲜模式探索起步于2017年7月。最早确立了一大一小两种店型。“大店”为新零售集市店,2000平米经营面积。“小店”即为本来鲜,200平米经营面积标准店型。

本来生活旗舰店是本来生活开出的第一家线下体验店。该店生鲜占比60%以上,学习盒马等现场销售活海鲜、提供牛肉等现场加工、面包、咖啡等餐饮档口。

至今,大店基本没有新开,而本来鲜却成百开始复制到多个城市,背后应该是本来鲜能提供更为可观的盈利方向。

不过,本来鲜还是面临趋于白热化的社区生鲜市场的竞争加剧。

以上海为例,在大卖场之外,永辉生活、迪亚天天等门店数都超过上百家,康品汇生鲜目前超过50家连锁店,谊品生鲜也计划今年要进入上海。

正大优鲜、犁小农、三蛋生鲜等社区生鲜品牌店都有个位数到十几家门店在上海浮沉。社区生鲜店在走入以百米为竞争商圈的贴面竞争。

同时,还有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主打30分钟达的到家生鲜的比拼。

来源:零售研学社

作者:颜菊阳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