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沪企欠薪160万,法院为何出手相助?

乐居财经 2025-11-16 09:04 1.2w阅读

Ai快讯 近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披露一起执行案件。上海一家主营展示展览工程建设的科技股份公司,因拖欠21名员工160余万工资,于今年3月起被申请强制执行。普陀法院依法冻结公司账户,查封车辆,将法定代表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通常情况下,后续将公司名下财产通过司法拍卖等程序执行到位即可结案。不过,该公司在行业内较有名气,经营状况一直不错,只是因上游企业回款不及时而短暂陷入困境。公司法定代表人表示,公司有大量应收账款未收回,愿意提供担保、送交公司名下车辆,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但成为“老赖”后,银行、客户对公司履约能力产生怀疑,部分工程款汇入需重新审计、审批,时间延长。

普陀法院经慎重考虑,一方面要求法定代表人以个人财产担保,做好随时拍卖公司名下车辆的准备,保障被欠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监督但不干涉公司正常运营,协助其追讨上游企业应付账款,助其度过危机。

在法院协助下,不到两个月,上游企业工程款结清,公司有钱支付员工拖欠工资,纠纷解决。

现实中,欠债情况复杂。普陀法院这起案件中,劳动者权益受损需维护,而欠薪根本原因是上游企业拖欠账款,涉案公司也是受害者。因此,对其强制执行和采取信用惩戒措施时需谨慎。我国信用惩戒措施已较完善,不良信用记录会在多方面限制个人,且影响可能持续数年,对“老赖”有震慑作用。但并非所有“老赖”都是故意欠钱不还,部分人因客观原因暂时丧失还款能力。若不加甄别一律严惩,可能导致其失去就业、创业机会,进一步丧失还款能力。

制度建设上,国家已有相关计划。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透露,为帮助个人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约束效力,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该措施计划明年初执行。

在法院帮助下,这家企业渡过难关。但上游企业拖欠应付账款并非个例,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长期面临账款回收周期长、债务清偿困难等问题。虹口法院发布数据显示,2022 - 2024年,该院平均每年审结216起中小民营企业起诉大型企业追要合同款项的案件,几家大型建筑企业涉案数占案件总数的90%以上,这与大型建筑企业采用“总包 - 分包”产业链模式和“垫资施工”交易惯例,传导资金周转压力有关。

大企业拖欠款项产生的纠纷影响深远。处于产业链核心节点的大企业付款违约,易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下游中小企业资金断裂,引发拖欠工资、银行贷款违约等次生风险。从更高层面看,这种违约不仅影响中小企业,还影响地区营商环境。特定行业出现系统性付款违约时,可能降低区域整体市场信用环境,使市场主体采取更保守经营策略。

为形成并维护“践约守信、违约担责”的市场规则,需要更好的法治保障。国务院制定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旨在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