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芯片领域传来重大突破大消息!

乐居财经 2025-10-26 00:44 1.3w阅读

Ai快讯 我国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并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相关论文刊发于《自然 - 通讯》。

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工艺,耗时占 IC 制造 50% 左右,成本约占 IC 生产成本的 1/3。光刻胶是光刻过程最重要的耗材,在光刻过程中,需在硅片上涂一层光刻胶,经紫外线曝光后,光刻胶化学性质变化,显影后被曝光的光刻胶去除,实现电路图形由掩膜版转移到光刻胶,再经刻蚀转移到硅片,刻蚀时光刻胶起防腐蚀保护作用。

随着集成电路发展,芯片制造特征尺寸变小,对光刻胶要求提高,其核心技术参数包括分辨率、对比度和敏感度等,朝着高分辨率、高对比度以及高敏感度方向发展。光刻胶从需求端可分为半导体光刻胶、面板光刻胶和 PCB 光刻胶,其中半导体光刻胶技术壁垒最高。

长期以来,光刻胶在显影液中的微观行为是“黑匣子”,工业界工艺优化靠反复试错,这成为制约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良率提升的关键瓶颈之一。为破解难题,研究团队将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引入半导体领域。在晶圆上进行标准光刻曝光后,将含光刻胶聚合物的显影液快速吸取到电镜载网上,毫秒内急速冷冻至玻璃态,“定格”光刻胶在溶液中的真实状态。

研究人员在冷冻电镜中倾斜样品,采集一系列倾斜角度下的二维投影图像,再基于计算机三维重构算法,将二维图像融合成高分辨率三维视图,分辨率优于 5 纳米,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原位、三维、高分辨率观测的痛点。

该技术有诸多新发现。以往认为溶解后的光刻胶聚合物主要分散在液体内部,三维图像显示大多吸附在气液界面。还首次直接观察到光刻胶聚合物的“凝聚缠结”,其依靠较弱的力或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吸附在气液界面的聚合物更易缠结,形成平均尺寸约 30 纳米的团聚颗粒,这些“团聚颗粒”是潜在缺陷根源,易沉积到电路图案上。

团队为控制缠结提出两项方案:适当提高曝光后烘烤温度,抑制聚合物缠结,减少大团聚体生成;优化显影工艺,让晶圆表面始终有连续液膜,带走聚合物,避免沉积。两种方案结合,12 英寸晶圆表面由光刻胶残留物引起的图案缺陷被消除,缺陷数量降幅超过 99%。

该研究意义超光刻领域本身,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为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原位研究液体环境中的化学反应提供通用工具。对于芯片产业,精准掌握液体中聚合物材料微观行为,推动光刻、蚀刻、清洗等先进制造关键环节的缺陷控制和良率提升。

随着中国半导体厂商崛起和下游需求扩大,光刻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 年我国光刻胶市场规模约 109.2 亿元,2024 年增长至 114 亿元以上,KrF 光刻胶等中高端产品国产替代进程推进,预计 2025 年光刻胶市场规模可达 123 亿元。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