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财经 2025-10-22 03:18 8268阅读
Ai快讯 近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与上海证券报联合开展的“我是股东”最想走进的沪市上市公司活动,带领投资者走进云天化,实探企业如何以“磷”元素为纽带,从田间地头走向化工新材料赛道,从粮食“营养师”蝶变为化工新材料龙头。
云天化党委书记、董事长宋立强表示,公司的谋变并非“抛弃传统,拥抱新兴”的非此即彼,而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技术的创新,将传统优势转化为新兴赛道的竞争力,最终实现“老树发新芽”的可持续增长。“我们既要做好肥料这块‘压舱石’,也要用化工和新能源材料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产业链深处构筑“护城河”
作为国内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之一,有矿是云天化的最大底气。其拥有行业内稀缺的“磷矿筹码”,现有磷矿资源近8亿吨,参股公司的镇雄磷矿探转采工作快速推进,该磷矿资源量约24亿吨,磷肥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这一储量规模,不仅为传统磷肥生产提供了稳定保障,更成为公司布局化工新材料的重要基础。
云天化并未止步于“资源拥有者”的定位,而是对“资源—采购—生产—运营”全链条进行精细化管控,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成为“降本增效”的支点,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在资源端,云天化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核心举措,除了磷矿分级利用与氟资源回收,还致力于提升钙等其他伴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将磷石膏中的钙资源转化为建材原料,减少固废排放并创造额外价值。这种“吃干榨净”的资源开发模式,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资源成本,让公司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行业背景下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
生产端,“技术赋能”是云天化保障产能与品质的核心。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进重点装置的APC(先进过程控制)建设,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优化生产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调控,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降低了能耗与物耗。
打造化工新材料“第二增长曲线”
宋立强用“稳,是发展的根;进,是发展的势”概括云天化的战略节奏。公司正在打造一条从矿山到市场的全价值链精益通路。
云天化拥有原矿生产能力1450万吨/年,擦洗选矿生产能力618万吨/年,浮选生产能力750万吨/年,是我国最大的磷矿采选企业之一;还拥有270万吨/年的合成氨产能和开采能力400万吨/年的大型煤矿,为其磷肥、化工新材料业务提供稳定、低成本的原料保障。
除传统磷肥外,云天化已延伸至磷酸铁新能源材料、磷系阻燃剂等磷系功能材料,以及工业级磷酸、聚磷酸、食品级磷酸等高端精细磷化工产品,实现了磷资源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阶梯式利用。公司已完成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连续法技术改造,提升了装置开工率和运行效率。
在氟化工端,云天化已建成氟硅酸钠、氟化铵等基础氟化工产能,并通过参股方式完成了氟化铝、无水氟化氢、六氟磷酸锂等新能源关键氟材料的布局,打通了从“磷矿—氟资源—新能源材料”的产业链条,当前磷、氟产业布局已基本达到预期,为后续利润增长埋下伏笔。
凭借磷矿资源保障磷酸铁的成本优势,以及氟资源自主供应支撑氟化工产品的竞争力,两类产品有望形成“双轮驱动”,推动新能源材料业务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十四五”期间,公司确立了“稳肥增化”的战略主线;进入“十五五”,战略将进一步升级为“强肥增化”。宋立强表示,到2030年,磷酸铁锂的产能规模有望达到1000万吨/年,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快速发展,这是必须抓住的产业机遇。
可持续发展下的价值平衡术
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云天化在盈利与环保责任、资本开支与股东回报之间找到平衡,为行业树立了“责任与利益共赢”的标杆。
磷石膏治理是磷化工行业的共性挑战,云天化通过系统化布局,将其转化为“资源再利用”的新机遇。宋立强认为,磷石膏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公司正推动它从“治理负担”走向“价值增量”。其核心路径是“资源化利用+无害化改性”双管齐下: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发了水泥缓释剂、建材制品等产品;在无害化改性方面,将磷石膏用于农业、园林绿化、储备林及公路建设等项目,实现“变废为宝”。
在股东回报方面,云天化以“稳定、可持续”的分红政策彰显对投资者的诚意。2024年初制定的《未来三年(2024—2026年度)现金分红规划》提出,2024年度至2026年度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原则上不少于此三年度累计实现可供分配利润总额的45%,这一比例在资本市场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公司实现了“高分红”与“再投资”的平衡,未来再投资将集中在镇雄磷矿开发、现有设备节能改造、产能提升及环保改造等领域,既符合公司化工新材料战略与全产业链布局方向,也能为长期盈利增长奠定基础。云天化董事会秘书苏云称,分红安排将综合考虑运营资金、资本开支需求及资产负债率控制目标,达成“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统一。
从传统化肥到化工新材料,从资源拥有到全产业链运营,从环保治理到股东回报平衡,云天化的转型之路,是以资源为根基,以技术为驱动,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行业变革中找到自身定位的“传统资源企业的新成长逻辑”。
(AI撰文,仅供参考)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