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财经 2025-10-21 03:14 6054阅读
Ai快讯 今年是中自科技与催化剂打交道的第二十年。二十年间,中自科技专注于将实验室的创新样品催化为市场的成熟产品,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催化之道”。
其“催化之道”贯穿三大维度,在市场层面,将技术突破催化为市场份额,打破外资巨头垄断;在产学研层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战略层面,以材料科学为基,催化环境催化剂、储能装备、复合材料三条增长曲线,布局未来产业。中自科技董事长陈启章表示:“我们必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做难而正确的事。”
在攻坚催化剂技术打开市场方面,2005年,中自科技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启催化剂研发第一步。当时,巴斯夫、庄信万丰等欧美巨头在机动车尾气催化剂市场呈垄断之势,中自科技第一站瞄准摩托车市场。2006年冬天,首份样品测试不合格,但陈启章带领研发团队日夜攻坚,攻克技术难题,在摩托车催化剂领域打破欧美巨头垄断并站稳脚跟。不过,在“国一”到“国五”排放标准实施期间,中自科技在催化剂领域市场份额不大,一直处于“跟跑”状态。
直到2019年7月1日“国六”排放标准实施,中自科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一方面,公司突破外资技术垄断,掌握环境催化材料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分步收购成都光明田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打入长安汽车供应链,实现乘用车催化剂国产化“从零到一”的突破。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后,产能迅速提升,还加大了新能源车企新客户开拓力度。对于即将到来的“国七”时代,中自科技提前三年启动技术预研,已做好技术储备。
在巧用产学研“催化”高校成果上,科创企业面临的最大壁垒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中自科技构建了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产学研用及合作研发为补充的研发模式,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等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挖掘”出不少核心产品。比如尾气净化剂业务与四川大学合作而来,固态电池业务、智能微电网业务分别引进电子科技大学和天津大学及中国工程院王成山院士团队的技术。陈启章深知成果转化不易,他总结出提高转化成功率的方法,即沿用标准化流程、批量培养工程师、重视与高校合作中思维更灵活的年轻学生。
在“催化”未来梯次布局创新业务方面,中自科技规划了三条业务曲线。一是环境催化剂,作为立业之本和稳定现金流来源,新产品包括“国七”后处理催化剂和工业废气净化催化剂等;二是新能源业务,是市场关注焦点和未来业绩增量关键,国内主攻工商业侧储能项目,海外聚焦产品销售和整体解决方案输出;三是新材料业务,基于不同树脂体系的预浸料及复合材料,正在进行产能建设,产品应用涵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尽管未来规划和空间明确,但资本市场给予中自科技的估值不高。陈启章表示这可能与公司“做比说更重要”的风格有关,相信团队能解决问题,几年后大家会看到公司的价值。
(AI撰文,仅供参考)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