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OpenAI:从云端迈向终端新征程

乐居财经 2025-09-24 23:54 9.6w阅读

Ai快讯 在AI大模型竞争白热化、自研AI芯片较量正酣之际,OpenAI又在AI硬件市场燃起战火。供应链层面消息显示,OpenAI已与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果链”公司建立或洽谈合作,相关传闻带动“果链”公司股价集体大涨。业内人士分析,OpenAI正从云端走向终端,试图以“模型 + 硬件”的闭环,重塑AI时代的硬件入口。

受OpenAI发力AI硬件领域、苹果iPhone 17首发销量超预期等因素影响,立讯精密股价连续大涨。9月24日,立讯精密尾盘拉升,截至收盘涨6.85%,报收70.2元/股,总市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续创历史新高。

此前有报道称,OpenAI已与立讯精密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一款消费级AI设备。该设备目前处于原型开发阶段,预计能与OpenAI人工智能模型深度协作。OpenAI计划开发的AI硬件包括智能眼镜、数字录音笔和可穿戴徽章等“伴侣型”设备,首批产品预计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这些设备将深度整合OpenAI的AI模型,实现环境感知和新型人机交互。

事实上,OpenAI对AI硬件觊觎已久。早期,OpenAI主要通过投资试水,如今转向“自主设计 + 深度整合”的自研路径。2023年,Open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投资了由苹果前团队打造的AI可穿戴设备公司Humane,并为其提供模型支持。同年11月,Humane发布首款AI硬件产品AI Pin,但该产品发布后遭遇市场“滑铁卢”,最终以1.16亿美元被惠普收购,成为“AI硬件泡沫”的代表案例。

投资折戟后,今年5月,OpenAI宣布以65亿美元收购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师Jony Ive创办的AI硬件公司io Products,借此获得工业设计基因和现成的硬件研发团队,掌握整个设计生态系统以及与Jony Ive相关的巨大品牌信誉。

除投资和收购外,OpenAI还积极抢人。今年以来,OpenAI已从苹果招募至少25名硬件和产品团队的专业人士,涵盖用户界面设计、音频技术、可穿戴设备以及制造规模扩大等关键领域。OpenAI以100万美元以上的股票报价积极挖走苹果核心员工,并承诺减少官僚主义作风,吸引设计、制造和供应链领域的资深人才。苹果前员工称,苹果目前陷入“渐进式创新”阶段,更新速度缓慢,而OpenAI能提供更多创意自由,实现更大胆的产品想法。

对于OpenAI发力AI硬件的原因,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核心在于构建“算法 + 硬件 + 数据”的生态竞争体系。大模型的训练依赖海量高质量数据支撑,消费级硬件设备能直接触达用户行为数据,形成使用、反馈、迭代的良性循环,且硬件是商业化的重要载体,可通过终端订阅服务或增值服务实现持续盈利。苹果背景人才的加入可增强其硬件工程设计能力,与立讯精密的合作则依托亚洲高效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建立技术壁垒。

还有报道称,OpenAI与歌尔股份正在接触,歌尔股份为其供应扬声器等零组件,OpenAI硬件的设计方案大概率采用歌尔股份的MEMS硅麦器件。目前包括AirPods、AirPods Pro、Meta Ray - Ban及小米眼镜等产品,均与歌尔股份展开解决方案合作。

华泰证券认为,硬件是OpenAI“核心AI订阅 + 开源端侧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中国供应商在全球生产资源上的布局有望持续受益,未来两年中国硬件生产商在AI基础设施、机器人和AI端侧新品推动下景气度将上行。

然而,纵观整个AI硬件行业,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例如Meta在9月18日发布的3款智能眼镜,演示时故障频出。虽然Meta智能眼镜累计销量达200万副,但与巨额投入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OpenAI有着自己的战略与思考,山姆·奥特曼曾透露,目标是创造一种上下文感知、轻量化屏幕或无屏、旨在与人共存而非仅存在于口袋中的“AI伴侣”设备。IDC中国研究总监潘雪菲认为,在具备AI能力的消费类硬件(不包括手机和个人电脑)形态中,智能眼镜和机器人可能是最有潜力、最具颠覆性价值的产品类型。

郭涛指出,前期许多AI硬件产品失败的原因主要有需求定位偏差、用户体验存在明显断层、能耗限制突出。理想的AI硬件应具备轻量化终端设计、云边端协同计算架构以及情境化主动服务体系。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