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财经 2025-09-19 06:10 5.2w阅读
Ai快讯 在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如何让每亩良田都成为丰收沃土,做到建管并重、质产双升?黑龙江北大荒集团的探索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4年,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3%,连续15年全国第一。北大荒集团作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2024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13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68.98%,今年计划完成10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24.02亿元。
## 建好高标准农田,释放规模效益
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正在对机耕路进行作业。以前这里是砂石路、“扁担田”,灌溉难、农机作业不便,改造后将解决大问题。七星农场采取“中间机耕路、两侧为格田、四周为水渠”的改造模式,能提高有效插植面积3%至4%,实现亩增产15公斤至21公斤。
北大荒集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出台规范性文件。在2024年度项目谋划中,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区和建设内容,把建设重点放在田内,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等建设。
种植户切实感受到了格田改造的好处。七星农场种植户秦玉秋的320亩水田完成改造后,小田变大田,节省机耕费、人工费,插秧进度提前,去年亩产突破1400斤。军川农场种植户雷玉清家承包的240亩地改造后增加了4.8亩有效耕种面积,年度增收4800元。普阳农场的地从低洼易涝地变成高产稳产田,以前包不出去,现在想承包都抢不着。
## 引入信息化,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中办、国办印发的方案鼓励高标准农田经营主体推进信息化建设,北大荒集团在这方面实践颇多。
二九〇农场的高标准农田中,物联网设备连通智能化数控灌排系统,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自动灌溉,改造后亩产提升约30斤。农场对水利枢纽设备精准监测、智能调度、远程控制,提升了灌排系统管理效率,降低了人工和机械成本。
军川农场的试验田里,智能设备遍布田间,将病情、虫情、气候等数据实时传回数字云平台,为农业决策提供依据。七星农场建立智慧农场实验区、示范区、推广区,向50万亩高标准农田推广智慧农业技术,亩节约灌溉用水30立方米以上,亩平均增产25公斤以上。
建三江分公司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建设8个智慧农场群,开展水旱田耕种管收全场景智能农机作业。建立“数字三江一体化云平台”,实现农业大数据可视化监测等功能,技术员轻点鼠标就能获取动态数据,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 完善建后管护,确保综合效益
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是基础,管护好、利用好才是长期获益的保障。
宝泉岭农场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每500亩农田配备1名专职管护员,培训管护人员,确保格田灌排通畅。普阳农场实施网格化管护机制,将管护工作分解到人、落实到田块。
宝泉岭分公司建立良性管护机制,实现分级管理,明确管护标准、资金使用范围和监督考核机制。北大荒集团设立五级管理体系,对各类工程设施全面管护,避免“重建轻管”。
如今,北大荒集团的黑土沃野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用沉甸甸的收获续写着“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的新篇章。
(AI撰文,仅供参考)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