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金地,有人掀了桌子

拾遗地 2025-08-14 11:26 1.7w阅读


文/十一弟

上个月,金地集团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

它将此前采用的“总部-区域-城市公司”3级管理模式,压缩为“总部-大区-地区公司”的2.5级管理模式。

这次组织架构调整,其实还是收缩——

强总部、弱大区、精地区。

用金地对外的话术来说——

“通过组织架构的扁平化来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强化公司内部组织效能与运营协同。”

在总部层面,金地对一些职能部门进行了调整合并——

把原来的工程管理中心与成本管理中心,合并为工程与成本管理中心;

新设立了供应链管理中心和综合审议工作小组。

动刀更大的是区域层面,它撤销了原有的5个区域公司,调整为4个大区公司——

华南大区、北方大区、华东大区、中西部大区。

这4个大区公司,还设置了业务督导、审计监察、人力行政职能。

金地下设的各大城市公司,合并以后,还剩下10个地区公司——

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浙江、天津、东北、南京、华中和西南公司。

组织架构大范围调整,相应地,职能和权责也有了很大变化——

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负责重点经营事项的决策,直接管理地区公司,确保公司经营目标有效达成;

大区公司作为业务督导中心,督导地区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和重难点专项工作;

地区公司作为一线经营的主体,具体负责地区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保证地区公司经营目标有效达成。

这次组织架构调整,削弱了从前区域公司的权责分量,让地区公司承担起了实质性的经营主体。

而新设立的大区公司,只起到上传下达的协调功能,主要作用是督导地区公司,从而形成了独特的2.5级管控模式。

这几年,开发商的日子不好过,不管是民企,还是国央企,都在搞组织架构调整。

所谓的组织架构调整,那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给自己遮丑。

其实就是收缩精简、裁员赶人。

从前行业蛋糕大,手里的盘子也大。

现在市场不行了,没理由还守着一个大摊子,也养活不起一大帮人。

过惯了大手大脚的富日子,也要适应节衣缩食的穷日子。

收缩、精简、合并的组织架构调整,不是简单下发一纸文件,拆掉办公室门上的几块牌子。

本质上,还是裁人减员——

区域收缩、部门合并,意味着有人升、有人降,有人走、有人留。

一个萝卜一个坑,坑位减少了,萝卜就待不住了。

谁升谁降、谁走谁留,从上到下,关乎到很多高管和基层员工的前途命运。

前几天,在金地集团内部,华东区域的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群发邮件。

这是一封实名举报信——

举报人是金地华东区域的一位老员工,被举报人则是金地华东区域的营销负责人。

这位傅姓老员工,还是徐姓营销负责人的下属。

也就是说,下属跟上司翻脸了,掀了桌子,举报了领导,把对方架在火上烤。

事情闹到这一步,金地华东区域的傅姓员工和徐姓高管,已经剑拔弩张、水火不容。

不管结局如何,注定只能留下一个了——

举报不实,傅姓员工就得乖乖收拾好私人物品,灰头土脸走人;

举报坐实,徐姓高管落马下课,严重的话,说不定还得吃官司,把自己送进去。

十一弟看了下举报信,标题就很炸裂——

“实名举报!上海公司徐某某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品格低下!”

这是群发邮件——

收件人是华东区域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还抄送给了金地集团总部高层。

这封举报信的威力,好比在公司内部贴了大字报,让人瞬间社死。

在企业当领导,能力和人品一样重要,守住脸面,领导才有权威。

上司与下属撕破脸,被掀了桌子,失了体面,工作就不好干了,还怎么领导别人。

前几天,徐姓高管收到邮件的那一刻,估计脑瓜子是嗡嗡的吧。

在举报信中,傅姓员工列出了徐姓高管的三大罪状,有鼻子有眼,说得头头是道——

一是假公济私。

傅姓员工从2019年调至区域公司跟着徐姓高管,配合她管理华东区域营销部的工作。

在此期间,徐姓高管经常以各类奖励、团建等名义,将费用报销至下属名下,再私下转回给她。

据说,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冲抵个人业绩指标未完成时,需要其承担的罚款。

在邮件中,傅姓员工不仅控诉了徐姓高管假公济私的罪状,还附上了微信聊天记录、银行转账截图,并希望公司审计介入核实相关费用真正去向。

三是中饱私囊。

在金地华东区域任职期间,傅姓员工曾经调任上海公司负责大宗业务。

当时,傅姓员工手上有一个项目,对外报价1.2亿,意向客户愿意出1亿成交。

结果,徐姓高管插手介入以后,最终仅以8000多万的价格成交,还逼迫其调离了大宗业务。

傅姓员工怀疑其中有猫腻,公司有利益损失,于是,也要求集团进行审计查证。

三是品格低下。

傅姓员工决定实名举报,与徐姓高管撕破脸,爆发直接冲突,是在今年八月份。

月初,金地进行的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徐姓高管得到了新的任命,继续负责营销工作。

她一上来,就告知傅姓员工准备好离职。

因为上海公司的营销部门,已经没有大宗业务的岗位编制,让其继续待着了。

而且,徐姓高管让傅姓员工转去乙方,与金地合作大宗业务赚取佣金。

随后,徐姓高管便让手下其他员工与傅姓员工交接工作,要求其将所有工作成果和客户信息移交。

傅姓员工则认为,自己的工作资历和能力,完全能够胜任营销部门的工作。

而且在金地九年时间,从来是任劳任怨,没有犯过大错。

领导以权压人,逼迫其离职,还要从甲方跳去乙方,无法接受——

“这次公司合并面临大规模裁员,我能理解,但对于每一个员工的去留问题,不应该是一言堂,有失公允。”

在举报信的最后,傅姓员工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若上海营销继续让徐某某管理,恐怕会导致公司更多损失。”

“我不接受徐某某降职降薪及逼迫离职的恐吓,要求公司人力介入去留员工的能力评估,必须揭露她中饱私囊的事实。”

在房地产企业,营销负责人是一个肥差,每个环节都裹挟着巨大利益。

很多区域和城市公司,营销负责人位高权重,能排到二、三号位,仅次于一把手。

尤其像金地这样的大型房企,华东区域一直是重镇,销售规模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

一年下来,几千套房子的销售业绩,是一套一套卖出来的。

不夸张地说,营销负责人的一个签名、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掺杂着巨大利益。

一套总价400万的房子,1%的折扣,就是4万块钱。

别看这4万块钱,放在开发商数以亿计的销售业绩里,只能算九牛一毛。

但要是进了个人兜里,挡不住卖的房子量大,积少成多,绝对是一笔巨款。

营销负责人,面对的利益诱惑,实在太大了。

在那个岗位上,没有谁的人性,经得住那样的考验。

这就好像在猫的跟前摆上一盆鲜鱼——

还想让它不闻闻腥味,不尝尝咸淡,不沾点口水在上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在房地产风光的那些年,有多少营销负责人,靠着吃佣金回扣、收茶水费、千人抢房时转卖房号,赚得盆满钵满、财务自由。

这次傅姓老员工举报徐姓营销负责人假公济私,以各类奖励、团建的名义,作假报销。

只能说,开发商的日子,确实大不如前了。

虚开发票、报销造假,而且套出来的钱,还是给自己冲抵业绩不达标的罚款。

放在以前那些营销负责人身上,他们从手指缝里漏下去的,都不止这么一点儿。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房地产的日子不好过,穷有穷的赚法,苍蝇腿也是肉。

回头想来,徐姓高管现在应该对傅姓员工恨得牙痒痒——

当初日子好过的时候,也是服服帖帖、言听计从,蹲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一到裁员降薪,立马翻脸不认人,变成了背刺的对手。

最可怕的是,从前你侬我侬时的私言密语、桌子底下的小动作,现在都被摆上台面,成了一沓沓罪证。

果然,最了解你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

曾经的心腹下属、左膀右臂,转眼间就扛着四十米大刀,迎头向你砍来,招招致命。

当然,最惨的,还是当牛马的打工人——

形势一片大好,还能忍气吞声,跟同事打成一片,朝着领导点头哈腰。

就算心里一百个不愿意,手机键盘上还是不自觉地敲着“收到”。

受点委屈不算什么,养家糊口不磕碜,只要钱给到位就行。

结果,人到中年、孩子半大,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还在奋斗的年纪,却碰上了行业塌方。

降薪裁员,一睁眼就担心人力谈话,一下班又庆幸躲过一天。

原本的行业退潮,投射到基层打工人身上,就是坑位少了,竞争惨烈。

想要占住坑位、保住饭碗,就要拼命内卷、费尽心机。

于是,现在的职场上,越来越多的领导PUA员工,下属举报上司,同事之间相互倾轧踩踏。

这年头,砸人饭碗,无异于断人生路,把人工作卡掉,换谁都要跟你玩命。

一俊遮百丑,行业风光,很多问题和矛盾,都被遮盖起来了,还能保持最起码的体面。

一穷毁所有,这就是现在的房地产——

直到大潮退去,彼此对视一眼,才看清楚原来大家都在裸泳。

本文来源:拾遗地

来源:拾遗地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