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明星单品胶原蛋白含量不足0.1%?巨子生物否认且下架涉事单品 公司营销开支是研发的19倍

新浪财经 2025-05-27 19:16 2.4w阅读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新消费主张/cici

  步入5月,重组胶原蛋白龙头巨子生物的日子并不太平,先是被华熙生物在公众号发布近5500字长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点名10家券商研报为巨子生物站台,指责其通过对比研究贬低玻尿酸、抬高重组胶原蛋白的商业价值。

  正当资本战火未熄时,5月24日微博博主“大嘴博士”发布的检测报告将巨子生物推向更危险的境地。报告指出其明星产品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中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仅为0.0177%,且缺失核心成分甘氨酸,或涉嫌虚假宣传。对此,巨子生物连夜发声明否认,称多批次内部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并质疑郝宇团队检测方法未获行业标准认可。

  目前,此次“涉假风波”的核心问题在于巨子生物是否利用了虚假夸大的、普通人难以辨别真伪的科学概念来获取商业利益。值得关注的是,巨子生物身上一直贴着“重营销、轻研发”的标签, 2024年,公司的销售及经销开支为20.08亿元,研发开支却仅为1.06亿元,销售费用约为研发开支的19倍。

  明星单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足0.1%?巨子生物否认且下架涉事单品

  2025年5月24日,自媒体“大嘴博士研究所”发布检测报告,直指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存在成分造假嫌疑。报告显示:(1)重组胶原蛋白含量虚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可复美“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化妆品标签规范要求的0.1%下限;(2)核心成分缺失:胶原蛋白关键结构成分甘氨酸未检出,直接挑战技术真实性;(3)概念误导质疑:宣称的“217道尔顿小分子胶原蛋白”实为二肽结构,无法形成功能性蛋白。

(资料来源:微博)(资料来源:微博)

  巨子生物当晚紧急回应,在声明中对 “大嘴博士”的检测结果矢口否认,称多批次内部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并质疑郝宇团队检测方法未获行业标准认可。双方的技术标准之争迅速演变为公众对行业透明度与监管效能的拷问,事件直接导致5月26日港股开盘后巨子生物股价一度暴跌8%。

  对于巨子生物的紧急回应,“大嘴博士”回应称其采用的为HPLC氨基酸定量法。这种方法看似“笨拙”,但其原理是彻底水解产品中的所有蛋白质,并精确检测所有构成氨基酸的总含量。只要配方中真实添加了重组胶原蛋白,无论其结构如何,其组成氨基酸的总量都一定能被准确测出并定量。这使得HPLC氨基酸定量法成为一个虽然基础,但极其可靠且不易受复杂配方干扰的定量方法。巨子生物使用凯氏定氮法本身没有错,但是用在评估化妆品复杂配方中特定蛋白质(如重组胶原蛋白)的准确含量时,就会受到该方法的科学局限性,进而导致结果严重偏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嘴博士”涉事产品(可复美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已从巨子生物官方淘宝、抖音、京东销售渠道全面下架。

 (资料来源:微博) (资料来源:微博)

  重营销轻研发、营销开支是研发的近19倍 营收过度依赖可复美

  从营收构成角度看,巨子生物皮肤护理产品贡献99.7%营收,保健品及其他仅贡献0.3%的营收。巨子生物旗下有多个品牌,包括可复美、可丽金、可预、可复平、利妍、欣苷等,覆盖功能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和功能性食品三大领域。

  从各子品牌实现营收占比来看,可复美实现的营业收入为45.42亿元,占比82%;可丽金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41亿元,占比15.2%;而其余品牌合计合计营收仅为1.38亿元,占比仅为2.5%。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可复美+可丽金两个品牌的营收贡献率合计超过90%,由此可见巨子生物的营收过度依赖可复美和可丽金,依赖程度更是逐年严重。若未来,该两个品牌之一运营策略失败、遭受重大负面新闻、市场认可度降低,或者发生品牌被盗用、被侵权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下滑,进而对其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此次涉事产品年销量超100万件,若消费者发起集体诉讼或大规模退货,将直接冲击618大促业绩,全年营收增长目标恐难实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可丽金、可复美分别于2009年、2011年推出,这也说明近15年,巨子生物并未培养出像可丽金、可复美这样的爆款品牌,难免会有“吃老本”的嫌疑。而“吃老本”的背后,或与公司较低的研发投入有关。

  事实也确实如此,公司销售及经销开支远超研发。2024年,公司的销售及经销开支为20.08亿元,研发开支却仅为1.06亿元,销售费用约为研发开支的19倍。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来源:新浪财经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