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连云 2025-04-18 14:02 3.3w阅读
2025年4月,雅迪控股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这家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龙头企业正经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业绩寒冬。全年营收282.36亿元,同比下滑18.77%;归母净利润12.72亿元,同比暴跌51.8%。这是雅迪自2019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降,其总销量从2023年的1650万台骤降至1302.05万台,同比减少21.18%,远超行业11.6%的平均降幅。数据背后,不仅折射出企业个体的经营困境,更揭示了电动两轮车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重构的深刻转型。
雅迪的业绩滑坡由多重因素交织导致。2024年初南京电动自行车锂电池自燃事件引发的安全信任危机,加速了监管政策的调整。国家紧急修订《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强制淘汰超标车型,迫使雅迪对旧款车型降价清仓,直接导致毛利率从16.9%降至15.2%。尽管公司解释称这是应对新国标的战略举措,但降价清库存的代价是存货金额同比增加33.9%至12.7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从35.8亿元锐减至2.99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延长至17天。更深层的挑战来自战略路径依赖。雅迪长期依赖“低价+渠道”模式,截至2023年拥有超4万家销售点,但在行业转向存量竞争后,密集渠道可能反而成为负担。
行业竞争格局的剧变进一步放大了雅迪的困境。九号公司以智能化产品逆势突围,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9%至142亿元,净利润大增81%,电动两轮车销量激增113万台至259.89万台,其毛利率高达28.24%,在7000元以上高端市场占有率超过50%。爱玛科技虽增速放缓,但2024年净利润19.88亿元已反超雅迪,2025年一季度预计销量增长30%,全年目标1300万台,直逼雅迪现有规模。新势力品牌凭借差异化定位蚕食市场:小牛电动通过提价策略使单车均价突破3500元,九号公司则通过39.62%毛利率的配件服务延伸价值链。相比之下,雅迪在高端市场(7000元以上)仅有4.1%的份额,且因电池续航投诉频发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政策环境的变化重塑了行业生存逻辑。新国标过渡期结束后,2024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将行业准入标准大幅提升,要求企业年开发车型不少于10款、研发费用率不低于2%。这些规定加速了中小厂商出清,2024年行业总销量下滑11.6%,但头部企业的竞争烈度不降反增。雅迪曾凭借2016年“所有车型降价30%”策略迅速占领市场,如今却陷入低端价格战与成本攀升的“剪刀差”中。
面对困局,雅迪试图以“技术革新+全球化”双轮驱动破局。2024年研发投入11.47亿元,累计投入超59.3亿元,推出全球首款钠离子电池车型,试图摆脱铅酸电池依赖。东南亚成为战略重心,越南、印尼工厂建设将总产能提升至350万台,泰国旗舰店落地加速渠道本土化。但这些举措的成效尚待验证:钠电池商业化面临能量密度和产业链配套挑战,东南亚市场已有VinFast等本土品牌占据先机,雅迪需应对热带气候适配、差异化需求等复杂问题。2024年海外营收虽增长23%,但占比仍不足10%,短期难成增长引擎。
行业分析师指出,电动两轮车行业正经历三重转型: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驱动,从单一硬件销售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从国内市场饱和转向全球化布局。九号公司通过配件服务贡献17.33亿元收入、爱玛科技布局车联网解决方案、小牛电动探索海外市场,均显示出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雅迪的业绩阵痛本质上是行业价值链条重构的缩影——当渗透率接近每4人一辆、保有量超4.2亿台时,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已不可持续,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打开增量空间。
有机构指出,2025年或将成为行业分水岭。新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和以旧换新政策叠加作用,预计催生2000万辆替换需求,但市场红利将更向合规能力强、智能化水平高的企业倾斜。雅迪与爱玛的销量差距已缩小至273万台,若其不能遏制下滑趋势,行业龙头易主或将成真。这场洗牌不仅关乎企业排名,更预示着竞争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多卖一辆车”的销量竞赛,升级为技术标准制定、生态体系构建、全球化运营能力的全方位较量。雅迪的转型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从成本优势向创新驱动跃迁的时代注脚。
来源:有连云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