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地 2025-04-17 12:52 3.0w阅读
文/十一弟
最近,央企中交在广州有一个新盘,准备入市——
中交·天翠。
上个月,这个项目就已经取得了预售许可,总共224套房。
但一直拖了半个多月,它还没有对外正式开盘。
中交·天翠正在试探市场风向,对外放出来的吹风价,介于5.2万/平米~5.8万/平米。
没人知道,这个价格会不会有人愿意买单,中交自己都有点拿捏不住。
天翠项目的开发主体,是一家名为“广州中睿置业有限公司”的企业——
它由中交房地产集团持股80%,广州交投集团持股20%。
中交集团是国资委批准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央企之一。
而中交房地产,就是中交集团旗下负责房地产业务的核心平台。
中交房地产控制着两家上市企业——
一家是港股上市的绿城中国,2015年从宋卫平手上收购而来;
另一家是A股上市的中交地产,嫡出于中交集团。
过去几年里,尽管中交房地产是绿城的第一大股东,也将其作为子公司合并报表。
但它对绿城的掌控,一直若即若离,长期放权给了张亚东为首的一帮职业经理人。
今年,中交房地产已经对绿城勒紧了缰绳——
它最近把张亚东从一把手的位置拿掉了,派驻了自己人上位掌权。
一直以来,中交房地产对绿城控股不控权的局面,从今年开始将彻底扭转。
长年由中交房地产牢牢掌控的中交地产,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背靠着母公司中交集团如此深厚庞大的资源,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地有地。
过去二十年里,如果卖力好好干的话,中交地产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另一个版本的中海地产。
但这一手好牌,硬是让它打得稀烂。
去年,中交地产的营收规模183亿,减少了45%。
净亏损将近52亿,亏损面比2023年又扩大了两倍以上。
巨额亏损之后,中交地产已经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
它被深交所披星戴帽,实施了退市警示风险,从“中交地产”变成了“*ST中地”。
中交地产已经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亏损了16亿,去年亏损了52亿。
仅这两年时间,它就亏掉了68亿。
十一弟查了下,过去十年来,中交地产一直维持在盈利状态,赚到手的利润,加起来大约26亿。
也就是说,这十年间,它在最近两年的亏损,把前八年的利润都填进去,还差着一大截。
在拿地眼光和投资布局上,中交地产出了大问题——
2023年,它名下开发项目计提的资产减值,使其损失掉了13亿利润;
去年,它计提的存货减值,更是丢掉了35亿利润。
在房地产行业,开发项目计提资产减值——
主要由于开发商在前期拿地时,地价过高,以及布局在了房价大跌的城市。
十一弟查了下,2022年,中交地产拍了11块地,总地价超过234亿。
它拿地的城市,集中在台州、常熟、武汉、成都、厦门、长沙、合肥。
那一年,中交地产的销售规模459亿,相当于有一半以上的销售额,用于买地了。
到了2023年,它的拿地力度,迅速回撤收缩,全年只在成都、合肥拍了两块地,总地价不到28亿。
去年,中交地产已经全面叫停拿地,一整年下来,在土地市场上颗粒无收,再也没有出手了。
去年八月份,位于广州海珠区的中交·天翠地块挂牌时,中交地产专门发了一个公告——
《放弃相关项目商业机会的公告》。
它决定不参与摘牌天翠地块,而是由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出面拿地开发。
作为中交房地产旗下唯一的A股上市平台,中交房地产要规避与中交地产的同业竞争。
如果有房地产业务机会,中交房地产应该主动回避,让给中交地产。
结果,现在中交地产的财务业绩拉胯,它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继续拿地了。
中交系的房地产投资机会,中交地产反而甩给了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
去年一整年,中交地产主要在做一件事——
去库存、抓回款。
去年,中交地产的销售额156亿,减少了将近六成。
现在为其贡献销售回款的楼盘,都是之前拿地开发的存量项目。
既然亏损局面已定,那就赶紧抓销售和回款,别让现金流崩掉。
这几年,中交地产的财务压力也很大——
到去年,它手上的现金资源大约86亿,比年初减少了三成左右。
去年底,中交地产背负的有息债务,超过了576亿。
其中,接下来一年内需要偿还的短期债务,就接近232亿。
这意味着,中交地产手上的现金资源,根本覆盖不了短期债务,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作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的资金实力很雄厚。
到去年,它向中交地产输送了至少168亿资金。
即便背靠超级央企,出身天赋异禀,还有大股东源源不断地输送资金。
中交地产依然干砸了摊子——
巨额亏损、资不抵债、财务压力、规模收缩。
作为中交系房地产业务上市平台,原本中交·天翠的拿地开发,应该由中交地产来负责操盘,现在却只能被迫甩给控股股东。
对中交房地产来说,上市平台砸烂了摊子,成了包袱,自顾不暇,甚至拿地开发的主营业务,还要甩包给自己。
那么,中交地产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交房地产已经对中交地产的核心管理层,进行了一轮大调整。
连同上市公司的一把手在内,中交地产的四名董事、两名副总裁,都已经集体辞职退任。
年初,中交地产决定进行资产重组——
它打算将房地产开发业务从上市公司置出,以现金交易的方式,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
去年,中交地产的主营业务里,开发业务营收占比94%。
把开发业务移出后,上市公司就只剩下了物业管理、商业运营等轻资产业务,营收体量大约10亿出头。
开发业务巨额亏损,将其移出上市公司,这可能是中交地产尝试扭亏的唯一途径。
出身显贵、天赋异禀的央企太子爷,竟然沦落到靠资产重组来保壳的地步。
接下来,中交系的房地产业务,将尽归中交房地产名下,它需要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但中交房地产的业务整合,挑战很大——
嫡出的中交地产,一手扶持起来,倾尽所有,结果根本不争气,干成了烂摊子;
半路接盘的养子,关系微妙,中交想要个能给自己养老兜底的好大儿,但绿城其实只想认个有名分的干爹。
现在对绿城实现了控股又控权,但长期以来,中交房地产当惯了甩手掌柜。
一直由职业经理人掌控的绿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利益错综复杂,中交房地产应该如何管理这家千亿房企?
开发业务置出以后,中交地产大概率会迅速扭亏,也能保壳。
但左手倒右手,开发业务转让到中交房地产手上,它又要如何来收拾消化这个烂摊子。
中交的房地产业务,还要继续做吗?
一切问题,其实都回到了源头——
这么高的起点,这么好的资源,怎么就扶不起来呢?
本文来源:拾遗地
来源:拾遗地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