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募资额缩水逾10亿元,福建德尔继续闯关IPO

有连云 2025-02-18 15:38 3.2w阅读

作为国内氟化工领域的“硬科技独角兽”,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德尔”)的主板IPO进程近期因募资大幅缩水、业绩波动及治理隐忧等问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自2023年6月递交招股书以来,其上市之路波折不断,尽管公司于2025年2月披露首轮审核问询函回复并调整募资计划,但诸多挑战仍待解决。

募资缩水超10亿:行业波动与战略调整的交织

福建德尔原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30亿元,但最新招股书显示募资规模缩减至19.45亿元,缩水幅度达35%。募投项目从7项砍至3项,仅保留“年产200吨电子级三氟化氯生产线”“含氟半导体材料”及“年产36万吨半导体级电子材料(二期)”项目,其余涉及新能源材料和智能化运营的4个项目被剔除。

对于这一调整,公司解释称是为“聚焦现有核心业务”,尤其是半导体材料领域。业内人士指出,募资缩减或与市场需求变化有关,原项目可能面临产能过剩风险;也有观点认为认为,此举是应对当前IPO审核趋紧的务实选择,通过聚焦“高协同性、短期收益可见”的项目提升过会概率。

业绩下滑:新能源周期波动拖累盈利

福建德尔的财务数据暴露了其核心业务的风险。2021—2024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3.03亿元降至0.64亿元,2023年扣非净利润更是骤降至3573.55万元,同比降幅达80.6%。毛利率亦从2021年的41.46%下滑至2023年的16.79%,2024年上半年小幅回升至17.73%。

业绩滑坡主要源于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的拖累。作为公司收入占比曾达38%的核心板块,六氟磷酸锂价格因行业产能过剩在2022—2024年暴跌,叠加福建天甫湿电子化学品项目投产后的高额折旧摊销,导致该板块收入占比降至4.28%。尽管公司强调半导体材料业务(2024年上半年收入占比超50%)的扩张将缓解压力,但短期内新能源板块的“失速”仍对整体盈利构成威胁。

研发投入争议: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

尽管福建德尔以“硬科技独角兽”自居,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备受质疑。2021—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仅2.39%、1.84%、2.8%、2.55%,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4.83%—5.58%)。对此,公司解释称氟化工基础材料业务“研发需求较低”,且新能源板块因市场波动调整了研发规划。然而,这一差距仍引发投资者对其长期技术竞争力的担忧,尤其是在半导体材料这一技术密集型领域。

治理隐忧:实控人持股低与股权代持争议

三位实际控制人赖宗明、华祥斌与黄天梁合计持股仅35.06%,IPO后表决权将进一步稀释。尽管三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但低持股比例可能导致控制权争夺,尤其在股权分散时中小股东联合或外部资本介入的风险较高。

此外,公司历史股权代持问题引发市场质疑。招股书显示,实控人黄天梁曾为多名自然人代持股份,代持还原操作集中在IPO申报前夕。例如,2023年5月(申报前一个月),黄天梁解除对李炜610万股的代持,按IPO预估值计算,李炜浮盈近1.5亿元。尽管公司声明代持已合规解除,但时间点的巧合仍令监管层关注其股权清晰性。

未来前景:半导体材料能否撑起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挑战重重,福建德尔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稀缺性为其赢得了一定市场信心。公司是国内少数实现电子级三氟化氯、一氟甲烷及三氟甲烷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产品纯度达9N级别,应用于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等头部半导体厂商。募资重点投向的电子级三氟化氯等项目,瞄准国产替代需求,预计达产后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行业分析指出,国内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15%,叠加国家“02专项”等政策支持,福建德尔的技术壁垒与客户资源或为其打开增长空间。但投资者需警惕其业绩对半导体行业周期的依赖,以及新能源板块“去库存”进程的不确定性。

福建德尔的IPO之路折射出硬科技企业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典型困境:技术突破与短期盈利的平衡、股权治理与资本扩张的博弈。若成功上市,其或将成为国产半导体材料替代的关键力量,但募资缩水、业绩波动与治理隐忧等问题仍需实质性改善。监管层与投资者的最终抉择,将考验市场对“硬科技”估值逻辑的容忍度与信心。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