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A轮融了67亿,这个赛道正起飞

猎云精选 2024-02-03 11:09 2.5w阅读



投资周期长,但未来值得期待。

文丨猎云精选 ID:lieyunjingxuan

作者丨邵延港

2024年,商业航天赛道给一级市场带来了些许震撼。
1月中旬,民营火箭公司东方空间宣布完成6亿元融资,2月初,低轨卫星星座运营商垣信卫星完成67亿元A轮融资,刷新我国卫星企业单轮融资的最大金额纪录。
公开资料显示,垣信卫星由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3月发起设立,系上海市国资委下属控股企业。垣信卫星专注于通过国际化、商业化模式部署与运营低轨卫星星座,为全球客户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质量、高安全性、全球覆盖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
据了解,此次融资已是垣信卫星创立以来的第三轮融资,早已达成独角兽规模。而垣信卫星的巨额融资背后,只是中国商业航天正加速发展的表征之一。
自2015年开始,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涌现一批又一批创业公司,民营火箭、商业卫星等产业链跑出诸多独角兽企业,在社交网络也能看到商业火箭的矗立在发射架上的身影。随着产业发展逐渐驶向快车道,商业航天在创投圈也日渐活跃。

上海铺开另一张低轨卫星网络

2月1日,新鼎资本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低轨卫星星座运营企业垣信卫星于近期完成67亿元融资,超过2020年11月长光卫星的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创下了我国卫星企业融资纪录。
据公众号消息,垣信卫星此轮融资由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领投,投资方中还有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以及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等众多机构。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星座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及公司日常经营等。
天眼查信息显示,垣信卫星已先后完成三轮融资,分别是2018年3月上海信投投资的天使轮,2020年2月上海联合投资及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投资的Pre-A轮融资,以及当前的67亿元A轮融资。
来源:天眼查
垣信卫星的目标是采用低成本、高集成、快速迭代的卫星智能制造技术,建设并运营一个由千余颗卫星组成的商业化全球低轨宽带卫星星座,打造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
所谓低轨卫星,通常指的是距离地面300—2000公里范围内的近地轨道,通过大量卫星在这一轨道高度组成星座,从而实现对全域的无缝覆盖。
根据公开信息,垣信卫星在2019年11月17日,首批两颗试验卫星在国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正常运转。
此外,据上海松江官微发布信息,上海为顺利推进垣信卫星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在松江打造了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垣信卫星也在2022年1月发起成立的卫星制造企业格思航天。
根据规划目标,2024年,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将通过格思航天卫星工厂的数字化生产线生产,并由垣信卫星完成至少108颗卫星发射并组网运营,形成初步商业服务能力。
到2027年,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将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低轨卫星通信与空间互联网全产业链,加快培育辐射长三角的世界级空间信息产业集群。
到2035年,垣信卫星将组建一张由一万两千多颗卫星组建的“G60 星链”网络。

商业航天投资继续升温

商业航天同样承载了人类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如今的赛道繁荣离不开每个环节的环环相扣。
2014年,彼时尚未大学毕业的胡振宇创办翎客航天,于当年年底获得首轮融资,这被认为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第一笔投资。
2015年,SpaceX 发布星链计划,随后全球众多科技巨头相继发布了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中国市场为商业航天提供适宜生存土壤,投资机构也继续看好商业航天赛道。
有数据统计,自2015年起,中国商业航天赛道公开的融资事件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至2022年,商业航天赛道平均融资事件数在24起左右。不过目前来看,多数还是B轮之前的初创企业。
在这期间,中国的商业航天开始提速前进。民营火箭和卫星领域的初创公司陆续建立。如今,中国的商业卫星发射越来越密集,商业火箭也在蓬勃发展。市场保持热度,一方面是商业化前景逐渐清晰;另一方面是政策的推动,如垣信卫星,正是国家基于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规划与运营的产物。
2023年被多家行研机构预测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商业航天在市场和技术上迎来新的爆发。仅在2023年,我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企业共13次商业发射,全部来自北京。
今年1月份,民营火箭公司东方空间在海上发射了一枚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将三颗卫星送入轨道。
近些年发射成功的商业火箭还有力箭、朱雀、快舟、双曲线、谷神星等,它们背后的中科宇航、蓝箭航天、科工火箭、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公司已经积累多年。
对于新兴赛道来说,前期将面临巨大的投入,在前期投入阶段,商业航天赛道更多地还是要依靠资本加持。商业航天的门槛,也让其商业化进程存在一个较长的周期。
2023年8月,华尔街日报曝光了Space X的财务情况, SpaceX在2023财年第一财季的收入为15亿美元,利润5500万美元。而此前两年,SpaceX大幅亏损,不过亏损幅度正在不断收窄。2021年,SpaceX总支出33亿美元,亏损9.68亿美元。到了2022年,SpaceX营收翻倍至46亿美元,亏损缩小至5.59亿美元。
Space X的这份财务报表证明商业航天并不是无底洞,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值得期待。
(首图来源:图虫
- END -

“在看”我了吗?

来源:猎云精选

作者:邵延港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