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自如,挥起了镰刀

拾遗地 2023-05-25 15:30 10.4w阅读

文/十一弟

国内最大的二房东——自如

今年初,有了港股上市的传闻之后,最近的动作就明显多起来了。

自如一直干的是二房东的生意——

从业主手上把房子收过来,装修改造,然后再加价分租给租客。

当然,自如是不认同“二房东”角色的,它把租房的生意,叫做“资产管理”。

有了这样高大上的身份,才能在资本市场上兜售,卖个好价钱。

很长一段时间,自如从业主手上收房,采用的是包租模式——

业主把房子委托给自如,按月收租金,自如负责出钱装修。

包租的头一年,业主要给自如两个月的空置期,之后每年给一个月的空置期。

这种包租模式,自如把它叫做“省心租”。

在长租公寓行业疯狂扩张、大搞规模的那些年,包租模式很奏效。

让自如从业主手上获取了大量房源,市场占有率急剧提升。

但这两年,长租公寓行业的日子不太好过,又有了港股上市的打算,自如开始打起了算盘。

2021年,自如向业主提出了新的收房模式——“增益租”。

这个收房模式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如把装修拆开了——

业主出钱,自如装修,房屋装修的成本,从自如转嫁给了业主。

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北京,一套市场租金五千块钱的房子。

业主出钱委托给自如装修以后,自如给业主的租金,能提高到六、七千块钱。

但每个月六、七千块钱的租金,并不是业主实际到手的,只是自如估算的一个“基准租金”。

在基准租金上,自如要打个八、九折后支付给业主,叫做“保底租金”。

所以,业主每个月实际到手的资金,只有五、六千块钱,稍微比原来多一点。

而业主承担的装修成本,大概五、六万块钱。

业主可以选择一次性支付给自如,也可以从每个月的租金里面分期抵扣。

在“增益租”的模式下,有人算过——

如果选择在一年内抵扣完装修成本,业主头一年从自如拿到的租金,每个月不到一千块钱。

当然,在帮年轻人加杠杆方面,自如一直是不遗余力。

年轻人付不起租金,自如推出了租金贷;

现在业主要是没钱装修,自如又推出了“装修贷”。

原本,业主只想做个包租公。

结果,把房子委托给自如,租金还没到手,就先背上了一笔贷款。

什么“增益租”,又是什么“基准租金”,还有什么“保底租金”。

光是这些包装出来的概念,自如都能把业主给绕晕了。

但是,业主们也不傻,管不了那么些概念,他们只知道——

每个月到手的租金不比原来多,装修成本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作为二房东,自如不仅要吃一回业主房屋的租金差,又要从业主手上赚一道装修费。

“增益租”的收房模式,业主们都看出了猫腻,根本不买账。

但是,有了港股上市的打算,自如打定主意——

“增益租”模式,接下来要坚决地铺开。

今年,把房源委托给自如的话,只有续约的老业主,才可以继续选择“省心租”模式。

而新签约房源的业主,唯一可选的委托模式,就是“增益租”。

在收房模式上,把“省心租”改为“增益租”,从行业背景来看,是自如已经抢占了市场份额、做大了规模。

疯狂扩张阶段,暂告一段落。

其实,任何行业的逻辑都一样——

猪养肥了,韭菜长齐了,就到了收割的时候。

自如背后的资本,已经推动它完成了规模扩张,现在也该拿到回报变现了。

这两天,十一弟找了几位会计师行的人,聊了聊自如,以及“增益租”。

从诞生之初,自如就不甘心做一个赚点小钱的二房东。

自如的财富终点,瞄向了资本市场。

因此,自如给自己贴上了“资产管理”的标签,尽可能抹掉“二房东”的印象。

在上市之前,自如要想卖个好价钱,就得让“资产管理”的概念,更丰富一点。

原来的包租模式下,自如从业主手上把房子收过来,然后向业主按月支付租金。

自如与业主之间的业务场景,仅此而已。

但是,自如把装修拆开以后,让业主承担装修成本,自如负责装修。

这就把从前只是属于自如体系内的装修职能,独立了出来,变成了一项新的业务。

资产管理的逻辑,核心是轻资产。

有了与业主的装修业务,自如在资产管理和轻资产概念上的想象力,打开了。

做个横向对比,这跟京东、阿里在资本市场上的逻辑类似。

当市场份额足够大的时候,交易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可以独立出来。

比如物流、仓储、金融,在资本市场上,这些业务场景都有很大的想象力。

业务的想象力越丰富,估值就越高。

自如改变了收房模式,更重要的目的,当然也是围绕上市和估值。

从“省心租”到“增益租”,业务模式变了,会计核算方式,随之改变。

对自如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包租模式下,自如承担了业主房屋的装修成本,沉淀在自如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长期待摊费用。

这些装修成本,按照自如与业主签订的租约期限,按年摊销。

当装修成本从自如转嫁到业主身上以后,业主要么一次性支付,要么分期抵扣租金,要么让自如帮忙搞装修贷。

这就释放了自如的现金流。

把装修从包租模式里拆出来,成本转嫁给业主,自如继续负责装修。

这也意味着,与业主之间,除了房源委托,自如又多了一项装修业务。

以前,自如的收入主要来自租客的租金;现在,自如增加了来自业主的装修收入。

而且,装修业务的这一块利润,自如在收房环节,就能赚到手。

与包租模式对比,再来看在“增益租”模式下自如的三张报表。

这要是拿到资本市场上,想想都让人激动。

从“省心租”到“增益租”,装修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彻底改变了——

自如把原来的装修成本、长期待摊费用,变成了收入、利润、现金流。

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当然还是租客、业主默默地扛下了所有。

等自如在港股上市,把市值抬上来,十一弟建议,自如应该给租客、业主们分点股票,做点补偿。

自如隶属于链家系,独立出来经营。

通过调整业务模式,改变会计核算方式,包装出一张更好看的财务报表。

这个套路,在贝壳的上市过程中,链家早已驾轻就熟,尝到了甜头。

2020年,贝壳在美股上市,成为国内房产中介第一股。

上市的两年前,贝壳才刚刚成立。

贝壳脱胎于链家,原本的业务模式是直营中介。

以链家为主体上市的话,它的规模体量还不够大。

而且,直营中介的业务想象力,不够吸引人,资本市场给的估值,不会太高。

于是,在上市前的两年,链家引入了巨大资本,选择往中介平台方向拓展。

链家开放了加盟,通过ACN合作网络,把外部的中介品牌、门店、经纪人链接起来。

这就是贝壳的平台模式。

有了资本加持,贝壳得以迅速做大。

业务模式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链家的会计核算方式,包装出了一张华丽的财务报表。

从直营中介模式,到平台合作模式,除了链家的交易,平台上其他中介品牌的成交,也都归给了贝壳。

贝壳确认收入的模式,囊括了直营的链家以外——

平台上所有中介品牌,大家一起合作完成的成交,链家作为主经纪人的,全部佣金收入都归给贝壳;

其他中介品牌发起主导的交易,只要链家参与其中,分配佣金以后,贝壳也能确认一部分收入。

另外,有了平台模式,贝壳还能从中收取形形色色的佣金抽成、平台管理费。

跟链家相比,有了平台模式,贝壳的成交规模、收入体量,大幅增长。

几年前,链家、我爱我家、自如、蛋壳公寓打开了魔盒,与资本市场捆绑。

从此,房产中介、长租公寓行业的身后,换成了一帮擅长割韭菜的聪明人。

他们把黑中介、二房东赶出了市场,靠着资本加持,迅速吃下了市场份额。

现在,他们也挥起了镰刀,等来了收割期。

来源:拾遗地

作者:十一弟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