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审IPO
1.93W人关注
穿透IPO企业造富故事。
乐居财经 程孟瑶 2022-11-29 20:56 4.6w阅读
几番操作后,高铁塔拿到股权,高凡拿到现金,高视医疗则资不抵债。
文/乐居财经 程孟瑶
“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眼睛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感知器官。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大量试验,结果显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剩下的17%来自于触觉听觉嗅觉味觉。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经常伏案学习和工作、缺乏户外运动、长期玩手机等,眼部疾病发病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大家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用眼健康,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护眼功能的新品,整个眼健康行业的发展正呈现井喷的态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眼科相关公司纷纷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千亿市场蛋糕下,“金眼科”赛道在资本市场逐渐成型。
据不完全统计,在A股市场,目前已经汇集了爱尔眼科(300015.SZ)、光正眼科(002524.SZ)、何氏眼科(301103.SZ)、普瑞眼科(301239.SZ)以及华厦眼科(301267.SZ)5家眼科上市公;H股市场,也有朝聚眼科(02219.HK)、希玛眼科(03309.HK)、清晰医疗(01406.HK)、兆科眼科(06622.HK)4家企业加入赛道。
眼科的赛道有多热?11月刚上市的莆田系华厦眼科计划募资7.79亿元,实际募资总额达到30.53亿元。当然不止是眼科医疗服务机构,近年来,随着眼科手术技术的成熟,高端晶状体等植入耗材的普及,眼科医疗耗材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眼科医疗机械和耗材公司也走进资本视野。
2021年11月28日首次递表失效后,2022年5月31日高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Gaush Meditech Ltd(简称“高视医疗”)再次向港交所主板发起冲刺,在距离再次失效仅剩下10天时,港交所传来好消息,高视医通过港交所聆讯,摩根士丹利和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1年12.98亿元的收入计算,高视医疗在中国所有眼科医疗诊断器械供货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约18.2%;同时凭借6.7%的市场份额在中国所有眼科医疗器械供应商中排名第四。不过要冲击资本市场,这家企业有不少“硬伤”。
比如加杠杆收购,叠加创始人兄弟大手笔套现,导致公司资不抵债;业绩依赖经销产品,自有产品占比较低等等。
兄弟俩的“空手套”
上市前,高视医疗由高铁塔通过GT HoldCo持股45.01%;高凡通过GF HoldCo持股4.70%;刘希东通过LXD HoldCo持股4.62%;高铁塔及其控制的GT HoldCo为高视医疗的控股股东。
高凡为高铁塔的胞弟,是高视医疗的前董事,后因被牵涉进一起法律纠纷,于2019年11月21日被免职,其股份经过回购和摊薄,2021年4月起其持股比例剩下4.7%。
在高凡的股权变动中,其不仅实现了大手笔套现,高铁塔也借机玩了一把空手套白狼。
2019年8月23日,以高凡被牵涉法律纠纷为由,高视医疗向GF HoldCo购回4,175,333股股份,对价为7,387,200美元(约人民币5295.44万元),这个价格是参考A轮融资股份的估值2.46亿美元而定。
2020年1月2日, GT HoldCo(高铁塔)向GF HoldCo(高凡)收购22,713,810股股份,对价为42,195,113美元(约人民币3.02亿元),这个价格是参考A轮融资时股份的估值加5%的溢价而定。到这步,高凡已经拿到了3.5亿元现金。
据披露,高铁塔向高凡支付的约3.02亿元现金,是通过一家国际商业银行融资而来。15个月后,GT HoldCo(高铁塔)又从Credit Suisse(于瑞士注册成立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Credit Suisse AG的新加坡分行。)拿到了一笔融资。这笔融资所得款项用于偿还上述国际商业银行的部分融资款,而余下未偿还金额,则来自高视医疗向GT HoldCo支付的回购款。
2021年3月30日,高视医疗按总对价22,199,999美元(约人民币1.6亿元),自GT HoldCo购回4,008,319股股份,这个价格是参考B轮融资时股份的估值釐定,彼时,高视医疗的估值已经来到7.70亿美元,相较于A轮估值翻了两倍有余。
综上所述,高铁塔向高凡收购2271.381万股时,耗资约3.02亿元,而一年后,其中的400.8319万股,已作价近1.6亿元,这笔钱由高视医疗以现金支付。而剩余1.42亿元收购款则来自Credit Suisse的融资,这笔融资是GT HoldCo以36,892,670股股份作为抵押品。
也就是说,高铁塔从高凡手里收购的股份,没花一分钱。其中,部分来源于高视医疗向高铁塔支付的回购款,并且高视医疗的回购价格,相比高铁塔向高凡支付的收购价格,大增超过2倍。另一部分来自抵押融资。
同日,高视医疗向GF HoldCo购回5,878,868股股份,对价为32,559,999美元(约人民币2.33亿元),同样是参考B轮融资时股份的估值釐定。算上前两次回购股份,高凡已经套现5.83亿元。据了解,高凡名下仍然控制着40多家与高视医疗的相关企业。
通过一场场收购与回购,高铁塔拿到了更多股权,高凡拿到了近6亿现金,高视医疗则掏出了真金白银。
目前,高凡的持股比例不足5%,也意味着一旦高视医疗成功上市,套现退出不再需要公告。
另外,公司高管持股平台GMC IV、GMC V、GMC VI及GMC Teleon合计持有高视医疗11.70%的股份。其中,张建军、赵新礼、高金塔、高峰、王成、武慧、吕鸽昌、刘新伟、Mark Lansu、Hendrik Ligt、Rik Renssen、Alexey Simonov分别持股4.22%、1.97%、1.63%、1.09%、0.87%、0.78%、0.68%、0.42%、0.01%、0.01%、0.01%、0.002%。这份管理层名单中,张建军为高铁塔的小舅子,高金塔和高铁塔为兄弟关系。
高视医疗的股东阵营里,还有不少机构股东。奥博资本通过OrbiMed Asia持股12.83%,华平投资通过Cuprite Gem持股12.14%,德福资本(GL Capital)持股5.03%,弘晖资本(Highlight Capital)持股3.02%,瑞信(Credit Suisse)持股0.95%。
高视医疗对外投资有17家公司,包括高视泰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泰靓”)、深圳高视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高视明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北京高视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高视远望”)等等。其中,泰靓作为人工晶体生产商,此前是高视医疗的品牌伙伴,2020年高视医疗斥资1.715亿欧元收购;高视远望于1998年在北京成立,实际上就是高视医疗在境内最初的经营主体。
股权结构显示,在境内上述17家公司均被装在高视医疗集团,不过该集团全部股权已在2020年被抵押换取过桥融资贷款。
通过收购“扭转”净利
招股书显示,高视医疗收购泰靓和回购高凡手中股份的资金均通过融资而来。
高视医疗在2017底获得5000万美元A轮融资,用于支付收购泰靓的部分对价;2021年获得了1亿美元B轮融资,用于在2021年购回股份,以及支付筹备IPO上市所产生的开支。
B轮融资后,高视医疗的估值来到7.70亿美元,相较A轮融资后的2.46亿美元,3年时间,其估值增加超5亿美元。
丰厚的融资进账下,2017-2021年高视医疗先后进行四次收购:2017年收购医疗器械生产商高视雷蒙;2020年收购电生理产品制造商罗兰和医疗器械公司苏州高视精密;2021年又收购了人工晶体荷兰生产厂商泰靓。
高视医疗的收入来自销售眼科医疗设备、耗材、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等。2019年-2022年6月,高视医疗的收入分别为11.07亿元、9.62亿元、12.98亿元以及5.78亿元,对应毛利分别为4.63亿元、4.36亿元、6.09亿元以及2.8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802.6万元、9853.8万元、-1.92亿元以及5326.4万元。可以看出,2019年、2021年以及 2022年上半年高视医疗业绩均处于亏损中。
但经过调整后,在招股书中,2019年-2021年其相应净利润变为1.35亿元、1.63亿元和2.09亿元;而最新的聆讯后资料中2019年-2022年6月其相应净利润变为1.45亿元、1.18亿元、1.71亿元及9045.7万元。波动主要由于汇率变动所致,尽管数据有所起伏,但净利均变为正数。
而其净利润“扭转”的秘密正是来自收购行为。高视医疗表示,2021年调整后净利转正主要由于在2021年收购了泰靓,及疫情之后市场低点反弹,从而导致收入增加。
截至2021年底,高视医疗销售泰靓及罗兰的产品产生的收入分别为2.59亿元和3650万元,占同期来自销售自有产品收入的93.7%。
同时,通过对泰靓及罗兰的收购,高视医疗的自有产品组合逐步扩大,2019年-2021年,其自有产品的收入贡献占比从1.1%上升至28.0%,到了2022年6月,这一数据进一步攀升至29.5%。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其产品组合包括129项产品。
高视医疗产品销售的盈利能力受到产品组合的组成影响明显,其产品组合中不同产品的销量及毛利率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销售眼科医疗设备的毛利率低于销售眼科医疗耗材的毛利率。2019年-2022年6月,其销售眼科医疗设备的毛利率分别为39.7%、43.4%、44.7%及45.9%,而销售眼科医疗耗材的毛利率分别为52.5%、51.8%、51.2%及55.0%。
眼科医疗耗材的毛利率明显高于眼科医疗设备,耗材中人工晶体的毛利率又高于其他耗材和均值,而泰靓主要研发方向为人工晶体,而且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收购之后,高视医疗将其业务范围扩展至覆盖人工晶体的完整价值链,并降低该公司对上游品牌伙伴的依赖。
此外,由于收购罗兰及泰靓,高视医疗还成功扩大全球布局,比如高视医疗曾接管泰靓海外超过50个地区的经销网络。
2019年,高视医疗的收入构成按地区分集中在大中华地区,收入贡献比接近100%;2020年收购罗兰后,大中华区销售贡献降至99.4%;2021年收购泰靓后,海外市场份额增长迅速,贡献占达到20.4%。2022年6月,进一步增加至21.7%。
在专利布局上,截止2022年6月,高视医疗在中国内地注册仅有10项发明专利,但在中国香港、欧盟及其他司法权区注册达83项专利,其境外专利主要依靠继承泰靓及罗兰两家海外公司的已有成果。比如收购泰靓前,高视医疗不具备任何人工晶体的研发能力。
频加杠杆,资不抵债
多项数据都显示,高视医疗收购泰靓收益颇厚,但高视医疗也出了不少“血”。本次冲刺上市,高视医疗还计划将募资金额的一部分用于偿还计息借款,其中就包括收购泰靓时的收购款。
据悉,收购泰靓高视医疗花掉了1.715亿欧元,其中4745万欧元为自有现金,另外1.24亿欧元为外部借款。这笔外部借款,包括1亿欧元的过桥融资贷款以及2425万欧元的卖方贷款。
招股书披露,高视医疗的过桥融资贷款将于2022年到期。2021年4月22日,这笔过桥融资贷款透过优先融资贷款及夹层贷款进行再融资。
有意思的是,高视医疗将大部分贷款分期偿还。
其中,优先融资贷款将分成五次偿还,前四次分别偿还本金总额的7.5%,最后一次偿还本金总额的70%。偿还时间分别为提款日后的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提款日为2021年4月22日,即70%本金将在2024年4月22日偿还。
而夹层贷款的年利率为5%,同样将在2024年4月22日偿还。也就是说,1亿欧元(约7.4亿人民币)中的绝大部分将于2024年4月到期。
此外,2425万欧元的卖方贷款,高视医疗将分成六次偿还,其中前四次分别偿还本金总额的12.5%,偿还时间为2024年的每个季末,即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后两次分别偿还本金总额的25%,偿还日期为2025年3月31日及6月30日。
在完成对泰靓的收购之前,截止2020年底,高视医疗一年内到期的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金额为8.66亿元,同比大增近22倍,是当期手头现金的2.8倍;同期,融资现金流净额为8.56亿元,而2019年该值为-7547.1万元。
截止2022年6月末,高视医疗总资产24.08亿元,总负债31.06亿元,净资产为-6.98亿元,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
业绩依赖经销产品
尽管自有产品对业绩的贡献逐年递增,但高视医疗依旧没有摆脱对经销商的依赖。高视医疗的129项组合产品包括经销产品(即品牌伙伴的产品)和自有产品(即公司自身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其中包括74项经销产品,23项泰靓及罗兰的产品。业绩记录期,高视医疗组合产品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经销产品。
2019年-2022年6月,高视医疗经销产品收入分别为9.86亿元亿元、7.93亿元、8.11亿元和3.38亿元,近3年销售额占产品组合收入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
实际上,高视医疗本身也是靠着经销产品发家,可以理解为一家眼科医疗器械“中介”公司。1998年,高视远望与海德堡建立关系,成为眼科成像系统的独家经销商;2002年又与Optos建立关系,成为其激光扫描检眼镜的独家经销商;直到2017年,其收购高视雷蒙,才有了自有产品。
截至2022年6月,高视医疗已与19家海外品牌伙伴合作,其中16家签有独家经销安排。截至2022年6月,高视医疗于前五大供应商处采购金额为16.89亿元,占其总购额的44.1%。
2019年-2022年6月,高视医疗分别拥有888名、943名、917名以及556名经销商在中国地区内销。给高视医疗带来5.74亿元、5.39亿元、6.19亿元及2.36亿元的收入。
经销模式下,高视医疗不参与产品设计,只负责产品于中国的临床试验、测试及注册,所以其研发费用支出非常低。2019年-2022年6月,其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270万元、310万元、235万元以及224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长年不足1%。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