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雷诺告别俄罗斯始末|战火下的汽车业

有车以后 2022-05-18 18:44 3.6w阅读

莫斯科市接管,拟复兴莫斯科人品牌

编译 | 杨玉科

编辑 | 葛帮宁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雷诺集团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2022年5月16日,雷诺集团发布声明,根据与俄罗斯政府谈判达成的协议,决定退出俄罗斯。这是俄乌战争后,俄罗斯首次对大型外国企业实施国有化。

按照协议,雷诺集团向俄罗斯汽车研究机构NAMI出售所持伏尔加(AvtoVAZ)68%的股份。尽管雷诺集团没有披露交易价格,但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只象征性地收取了1卢布。

协议使雷诺集团付出约22亿欧元(折合23亿美元)代价。让雷诺集团稍感欣慰的是,协议中包括一项选择权,允许其6年后回购所持伏尔加的股权。

NAMI曾为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开发豪华汽车,其中包括现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但规模远小于苏联时代的伏尔加工厂。NAMI将继续运营伏尔加两家汽车工厂,并支付员工工资。

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Luca de Me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正在保护未来在俄罗斯的业务。“今天,我们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对俄罗斯4.5万名员工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同时保持集团实力和未来返回俄罗斯的能力。”

《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负责人玛格丽塔·西蒙尼扬(Margarita Simonyan)等评论人士曾表示,应该查封离开俄罗斯市场的外国公司在当地的资产。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Sergei Sobyanin)支持雷诺集团的决定,表示莫斯科市将接管工厂,以防止失业。

“外国老板决定关闭莫斯科工厂。”索比亚宁说,“这是他们的权利,但我们不能让成千上万的工人失去工作。因此,我决定让城市接管工厂,重塑历史悠久的莫斯科人品牌(Moskvitch)。我们将努力保障大部分员工直接在这里的工厂工作。”

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丹尼斯·曼图罗夫(Denis Manturov)此前曾表示,俄罗斯最畅销汽车拉达的制造商伏尔加很可能会被移交给NAMI。“当然,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同僚决定回来,他们可以回购。”

今年3月,雷诺集团表示将暂停俄罗斯工厂的运营,因为自乌克兰冲突开始以来,他们在工厂的持续存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自2月24日乌克兰战争暴发以来,已有400多家公司撤出俄罗斯,留下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资产。

▍复兴莫斯科人

“这座位于伏尔加格勒大道上的汽车厂,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索比亚宁在一份官方声明中写道。

“大约一百年前,这里开始生产福特汽车。近几十年,传奇的莫斯科人就在这里生产。自1998年以来,工厂一直与雷诺集团合作,Logans、Dusters和Dusters在这里下线。2022年,我们将为莫斯科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根据莫斯科方面计划,莫斯科人品牌将首先装配内燃机汽车,未来可能转向生产电动汽车。

“既然外国业主已经决定关闭莫斯科工厂,他们当然有权这样做。但我们不能让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索比亚宁在其博客上写道。

“Moskvich”意思是“莫斯科本地人”。这款车最初由苏联制造,被设计成一款坚固、价格实惠的乘用车,部件来自俄罗斯和东德。苏联解体后,这家汽车制造商被私有化,后来宣布破产。

分析机构Autostat数据显示,俄罗斯仍有近20万辆注册的莫斯科人汽车,其中4.6万辆使用年限超过35年。

对莫斯科打算重振莫斯科人的举动,外界有不同声音。

对那些拿俄罗斯回到前苏联孤立状态开玩笑的俄罗斯人来说,莫斯科人复兴是一个完美的笑点。“俄罗斯发明了一台时间机器,它可以让国家穿越时间,但只能穿越回苏联。”有人这样写道。

一个月前,俄罗斯讽刺新闻网站Panorama就预测了莫斯科人的复兴。当时它用了一个假标题,称雷诺工厂“组装了20年来第一辆莫斯科人”。

“Panorama网站不做预测,我们独家报道来自未来的真实新闻。”5月16日,雷诺集团交易宣布后,Panorama网站写道。

▍与卡玛斯合作

2021年,雷诺集团和伏尔加在俄罗斯售出近50万辆汽车。

索比亚宁在他的博客上概述了复兴后的莫斯科人品牌雄心勃勃的计划。他称,该品牌将从传统发动机开始,但未来,会与俄罗斯卡车制造商卡玛斯(Kamaz)合作,生产电动汽车。

索比亚宁强调,政府希望保留工作岗位,但不排除裁员的可能性。“我们将努力让大多数员工直接在工厂和分包商工作。”他满怀信心地说,“2022年,我们将为莫斯科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俄罗斯汽车分析机构Autostat负责人Sergei Tselikov表示,索比亚宁称这款车是“传奇”,但他认为,莫斯科人的回归可能会被证明非常困难。

当被问及重振莫斯科人品牌的计划时,Tselikov表示,研发一款新车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和至少10亿美元。

索比亚宁正与俄罗斯贸易部合作,尽可能多地从俄罗斯采购汽车零部件。卡玛斯将成为主要技术合作伙伴。

卡玛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虽然支持市长的决定,但有关技术合作问题仍在讨论中。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卡玛斯将发表声明。

俄罗斯外交部官员Denis Pak告诉国家电视台,协议允许伏尔加继续生产雷诺品牌的Duster轿车设计,目前后者已被标识为拉达,莫斯科新工厂可能在今年生产汽车。

另一方面,接管雷诺汽车业务的俄罗斯新东家,将不得不努力解决进口零部件短缺问题,尤其是电子产品。

俄罗斯汽车制造业严重依赖因战争而受到制裁的国际供应链,但现在,从国外获得货物已变得更加困难,也更加昂贵。

▍雷诺意难决

如德梅奥所说,雷诺集团做出了负责任的选择——但它到底有多少选择呢?

在冲突的早期阶段,雷诺集团闪烁其词,选择留在俄罗斯。被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点名后,于3月底暂停业务。

放弃俄罗斯业务需要付出高昂代价——雷诺集团评估损失为23亿美元。而且,它将失去一个曾被视为重要增长渠道的主要市场。此外,它还将失去拉达——这个对雷诺集团经济型汽车战略至关重要的品牌。

自俄乌战争暴发以来,包括星巴克、可口可乐、李维斯和苹果在内的数百个国际品牌已迅速离开俄罗斯,其中一些品牌正在寻求出售乌克兰业务。

上周,能源巨头壳牌宣布,已同意将其在俄罗斯的400多个加油站出售给该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商Lukoil石油公司。

雷诺集团在俄罗斯的其他业务——位于莫斯科的一家工厂,将出售给莫斯科市政府。莫斯科人品牌将被重塑。莫斯科人是苏联时代主要汽车品牌,但产销量在1990年代急剧下滑,并于21世纪初从市场上消失。

这次出售使雷诺集团终于摆脱西方公司正面临的困境:它们一直犹豫是否撤出俄罗斯,并经受收入打击。为避免失业,俄罗斯政府一直在敦促这些不情愿的外国投资者,要么恢复运营,要么把公司卖给愿意购买的人。

▍市场会继续存在

克里姆林宫坚称,西方企业撤出俄罗斯,主要是出于政治和社会压力,而不是出于经济原因。

尽管普京称要将退出的西方企业国有化,但政府也在采用其他机制,比如与雷诺集团谈判。这些机制可能会倾向于鼓励企业最终回归。

俄罗斯是雷诺集团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汽车市场,约占其全球销量的10%。2008年,在普京的直接支持下,时任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同意与伏尔加合作。普京希望有一个外国合作伙伴帮助伏尔加提高质量,而戈恩正是完成这项工作的人。

雷诺集团与伏尔加的合作关系促成还提升了戈恩的薪酬,曾引起雷诺集团一些股东的关注。这笔交易最终使雷诺集团成为俄罗斯最大汽车制造商,每年有50万辆拉达和雷诺品牌汽车驶下组装线,面向日益富裕的俄罗斯消费群体。

今年3月,当西方制裁阻止汽车所需的电脑芯片和其他零部件进口后,雷诺集团宣布停止莫斯科工厂运营,并重新评估与伏尔加的合作关系。宣布这一消息的几小时前,泽伦斯基在法国参议院发表讲话,呼吁雷诺集团和其他法国公司离开俄罗斯。

雷诺集团曾试图让俄罗斯工厂继续运转,理由是需要继续为当地市场服务生产。在冲突初期的闭门会议上,法国政府官员敦促雷诺集团高管避免匆忙做出离开决定。法国政府拥有雷诺集团15%的股份,并在董事会占有一个席位。

在3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表示,法国公司应该“自行决定”是否留在俄罗斯。

和其他西方公司一样,雷诺集团需要继续支付员工工资,尤其是在莫斯科表示,将惩罚停止支付员工工资的外国公司后。但西方对向俄罗斯出口零部件的限制,很快使这两家工厂无法继续运营。

雷诺集团在伏尔加的合作伙伴是俄罗斯技术公司(Rostec),该公司通过一家荷兰控股公司持有伏尔加32%的股份。Rostec由谢尔盖·谢梅佐夫(Sergei Chemezov)经营,他在乌克兰战争后成为西方制裁目标。

2008年,在雷诺集团与伏尔加达成协议中,谢梅佐夫曾与戈恩进行过关键对话。战争开始后,谢梅佐夫极力辩护,称此举是“必要的”。此外,Rostec还生产俄罗斯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弹药、军事设备和飞机发动机。

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经济正面临严重衰退。按照协议,雷诺集团在莫斯科的工厂将继续生产汽车。索比亚宁在博客上写道,该市将接管这家工厂,并确保数千名员工“不会失业”。

知情人士透露,雷诺集团曾考虑过能否回购伏尔加股份,这是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未来回购股票将取决于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状况。

雷诺集团没有进行置评。进行置评的是戈恩。上个月,戈恩在其黎巴嫩寓所接受法国BFM电视对话时说,让雷诺集团退出俄罗斯的原因是政治压力,很遗憾。

“俄罗斯国家不会消失。”他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今天正经历一个困难阶段。当然,乌克兰更是如此。但市场会继续存在,总有一天,情况会回归正常化。”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Automotive News、Bloomberg、DNYUZ、Akilli Gundem、Motoring、U.S.News、The Guardian报道,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有车以后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