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K线快讯

乐居财经原创快讯栏目,更快、更全、更有料。

丁祖昱:短期市场下行趋势严峻,房企要有向死而生的信念

 2021-08-27 19:48 7.2w阅读

乐居财经讯 张林霞 8月27日,据 易沃高管研修 ,PMBA-10期集修共训模块,丁祖昱基于多项行业指标和维度,分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

过去三年,不确定性充满了整个行业,无论是政策面,还是“黑天鹅”。但现在随着“三道红线”落地,“房住不炒”成长效机制,确定性更加明确:房地产已进入无增长时代,发展逻辑需要改变。

丁祖昱表示,短期内全国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依旧比较严峻,他对此也持悲观态度。但长期而言,房地产行业仍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剂。

政策:三大重磅政策重塑行业格局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会比较严酷,但还是希望严峻的事情,大家能够乐观面对。

在如今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下,我仍然认为,短期内全国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依旧比较严峻,我对此也持悲观态度。

继去年8月23日以来,房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房贷管理两道红线、22城集中供地相继落地,随着三大重磅政策的出台,房地产行业逻辑正在发生改变,行业格局也迎来重塑。

这些政策对行业带来的改变不可逆转,如果房企不从根本上传统的开发模式,最终出路就是走向消亡,可能是快速可能是缓慢,但走向消亡的事实一定不可逆转。

要注意,集中供地与三道红线、两道红线不能并列。红线改变的是行业规则和发展模式,集中供地体现的则是期望最终实现稳地价的调控目标。

在首轮集中供地中,很多城市的结果未及预期,但至少难得地做到了信息公开透明。至于未完全达到稳地价的目标,没有关系,可以立马调整第二轮集中供地的规则,比如8月6日深圳发布公告宣布第二批已挂牌的地块中止出让,8月10日天津也发布公告宣布延长61宗土地出让时间,等等。一开始有人说这是因为土地市场进入寒冬没人报名导致,还有人说是太多人报名,怕土地溢价又要飞上去。

然而8月10日答案揭晓,自然资源部关于集中供地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部分城市调整第二次集中供地规则,正印证了自然资源部的相关规定:单宗土地溢价上限不得超过15%,绝不允许通过提高起拍价格调整溢价率;不得通过调高底价、竞配建等方式抬升实际地价;在达到地价或溢价率的上限时,不得以竞配建等方式增加实际地价,可以通过一次性合理报价、摇号、竞更高更优品质建设方案等方式确定竞得人。

这样一来,一方面房企拿地成本将有所下降,这给房企留有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因而也出现了房地产股放量高开高走的局面;另一方面, 也可以刺激企业拿地积极性,不至于大量流拍,保障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时地王也将“绝迹”,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要注意,在本质上,政策本身并非是让利于房企,虽有利于企业,但核心仍是为了达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

最近各大热点城市也在密集“因城施策”,如沪深规范交易秩序并收紧经营贷, 沪深杭蓉等30余城政策加码。从政策出台角度而言,所有政策都是调控政策、限制性政策,没有一条放松政策。

去年疫情后,与房地产相关的放松政策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出了三百多条,但从8月开始多地调控加码,再也没有出过一条放松政策。

接下来,收的政策还会有,但是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放松政策。如果这些城市稳不住,还会出现诸如楼盘日光、万人摇号的现象,那未来还会面临更多限制性政策,这也不可逆转。

市场:新房降、二手房降、土地成交降、融资总额降

除了政策端持续收紧,今年7月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意,我认为,短期内,房地产市场仍会下行。

从销售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规模创近5年新高,按照上半年判断全年,或许今年销售面积可能增长10%,从17.6亿平方米到近19亿平方米,但明确告诉大家,下半年不会这么好,今年上半年也许会成为近几年表现最好的半年度,往后每个半年度可能都会下落。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超过20%,但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许比GDP低。李迅雷老师预测今年GDP是9,有人预测是8,国家希望保持在6以上。房地产开发别想有9、8的增速,6也不敢保证,但能守住就很好,可以想象,接下来行业将会发生巨变。

从新房成交数据而言,7月新房成交规模环比降 15%、同比降 9% 。由于6月房企多要冲击年中销售节点,因此7月环比下降可以理解,但同比9%的下降,放在任何月份都足以说明问题。1-7月新房成交较2019年同期增长19%,增长是胜利,但事实上这两年的行业规模也已发生巨变。再看城市分化,7月只有少数一线城市同比持平,多数城市由增转跌,前7月一线增幅仍居首。

二手房市场也失去原有热度,成交量继3月达到高点以来,连续“四连降”。7月同比跌幅扩大至26%,这意味着失去了四分之一个市场。前7月累计同比增幅收窄至34%,虽有所上升,但经历了去年二手房成交量上涨后,大家已经不习惯二手房再回到相对低点,一旦回到相对低点,必然还会影响一手成交。

再看城市情况,北上广深4个城市中,除了广州,其余3个城市7月二手成交都在下降,深圳继6月创新低后,7月的二手房成交再创新低。上海亦较年初下跌47%,而上海的下降才刚刚开始,一方面7月24日开始上海房贷利率上调,另一方面目前本身存在按揭额度紧张,房贷周期延长等现象,这都会造成二手成交进入快速下滑的阶段。

再看土地市场,7月土地成交量价环比双降,有人说因为第二轮集中供地还没开始,但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即使开始,土地成交还会继续下降。土地溢价率也回到了相对低点13%,流拍率达到相对高点16%。在没有集中供地的情况下,16%的流拍率并不是好现象。其实挂牌时,都有过波动,很少有政府不做任何前期沟通就直接挂地,做了沟通又流拍说明什么?说明企业临阵脱逃。请大家情愿不拍也不要逃避。

从土地成交分化来看,仅一线城市前7月成交规模正增长,三四线城市累计成交降幅扩大至23%,今年开发企业拿地的积极性相比去年大幅下降。

今年前7月,土地成交建面TOP30城市中,多为三四线城市。而土地成交金额排名中,杭州、上海、北京排名前三,因为土地价格相对较高,成交量不大,未来基本供不应求。土地成交排名,不能只看今年,也不能只看金额,一定要看面积,三年的面积都要看。

集中供地后,房企基本清楚政府每年的计划,大致可以算出未来要和多少企业竞争,因此更要问自己:如果大家都跑的时候我跑不掉怎么办?如果问了,现在拿地应该更加谨慎。

从土地价格变动来看,70%的城市地价仍上涨,很多人说下半年拿地赚不到钱,因为随时可能限价,很多原先不限价的城市,只要房价涨的稍快,立马限价。因而当前不能再用原来的观点看待问题,因为一旦限价,原先所做的所有测算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11个城市已经公布第二轮集中供地清单,大部分城市供应规模较首次均有所增加。但我对第二轮、第三轮集中供地是看空的。下半年本就资金紧张,行业风声鹤唳,市场下行,任何企业拿地的积极性和3、4月都会是天壤之别。不过短短4个月就已像是两个市场,中国房地产就是这么奇怪。很多人说如果知道政策出台如此密集,知道对调控下如此之决心,3、4月就不会用高价拿地。

从房企业绩来看,7月****00房企销售业绩回落,环比降低 33%、同比降低 8.3%,表现不及上半年和历史同期。受房企货量供应不足,政策调控升级、部分城市市场调整影响。8月还要再差。

从竞争格局而言,各梯队门槛还在同步提升,但增速肯定放缓。未来操盘金额和全口径金额还会上升,但权益金额的门槛应该不升反降。我认为,看一家企业的销售还是应该看其权益金额,权益金额增长才是真的增长。

看拿地意愿,销售TOP30新增货值占百强比重达69%,问题在于很多头部企业无法拿地,今年1-7月,TOP20房企有6家几乎没有拿地,与其千亿的年销售额完全不匹配。还有5家房企拿地稍多,也分别表态暂时不拿。其余11家房企有的不能拿,有的不想拿,或者被要求不能拿。为什么说土地市场必然下行?头部房企都不拿地,土地市场会好吗?

回过头看,这也给更多房企提供了机会,第二轮、第三轮集中供地,很多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拿地,竞争可能会相对放松。

拿地节奏也创近一年新低,一是因为7月随着首轮集中供地陆续完结,进入“空窗期”,二是因为目前房企也不想拿非重点城市的地。

截止到7月末,有八成****00房企投销比低于0.4%,超过四成房企投销比不足0.2%。拿地销售比超过0.4的占24%,主要包括两类房企:一是规模较大的国企、央企,此类房企融资能力强、现金流实力雄厚,在首轮22个城市集中供地中表现突出,在核心城市竞得不少高总价地块导致拿地销售比较高;另一类则是区域深耕型的规模房企,尤其深耕长三角、珠三角的房企,在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均积极补仓。

除了新房、二手房、土地成交下降,房企融资总额也在下降。7月房企融资总额1018亿元,环比降11%,同比锐减47%,已连续9个月均同比下降,资产证券化融资同比大幅下降48%。

现在境外融资的代价很高,要佩服之前就完成境外融资的企业,不论用什么方式,给出什么成本,至少短期在现金流方面又拿到了一笔钱。房企借新还旧是很重要的模式,不用说增长,只要维持开发,就必须借新的钱再还掉,去年823杠杆一去,这一模式是否会发生很大改变?就是很核心本质的问题。

融资结构中出现很大变化,永续债及股权融资放缓,境内债权融资占据主位。随着偿债潮到来,部分房企债券违约频出,未来还会更多。为了减轻负债压力,有的房企积极转让项目回笼资金减轻负债压力,有的房企加快旗下业务分拆上市增厚权益。在行业格局发生变化的当下,这些手段也只能暂缓当下的压力。

长期乐观,短期悲观,行业终将步入无增长时代

未来行业发展会有什么逻辑?

从中长期看,我对大环境没有那么悲观,但短期还是非常困难。

第一,房地产行业仍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剂。最近政策出台频频,是因为还没看到对经济产生任何影响,至少数字端没有显现。到今年年底,如果数据显示房地产显现出下行趋势,那么政策面会整体缓和,市场也需要重新归位。

第二,政策的主基调就是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第三,调控目标就是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做不到就不做。

下半年房地产税试点会分步推进,一定会有上海、深圳、广州三个城市,杭州、南京、厦门等房价较高,涨幅较快的城市大概率也会推行,北京、成都、重庆基本不会推行,这些是确定性的,但如宁波会不会推行?不知道,这是不确定性的。

哪些城市一定推行,哪些城市一定不推行都知道,还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城市就要看最终政策的选择。也许10月会有8-10个城市出台房地产新政策,如果出台政策,肯定会对二手房产生影响,新房同样如此。

明确告诉大家,市场肯定是坏的,这就是确定性。我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就曾表示:行业肯定会步入无增长时代。无增长是指总面积上的不增长,但销售金额还会增长,销售金额5-10年内仍会高位保持在17万- 20万亿元。

未来城市投资中,首先范围锁定19大城市群,比较看好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这5大城市群,特别是长三角和大湾区。

未来上海和环上海城市会达到五千万人口,上海很快会达到三千万人口,这是巨大的风口。现在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和惠州,两大+三小已超过五千万人口。包括长三角的杭州、南京都是如此,在这些产业能够不断发展,资源配套相对较好的城市,未来人口一定会向这些核心城市不断流入。

未来整个中国人口必然下降,但部分核心城市人口也必然上升。最终还是要选核心城市长期深耕,不仅是开发,包括商业、长租等等也要如此。

所以短期判断,新房、二手房、土地成交规模都会一路下行,这是大势,房企不能逆势。未来的确定性就是,房企增长模式会转变,原来的高杠杆、高发展、高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房企未来的发展逻辑要改变。

去年房企整体有息负债增速下滑超过10%,未来负债总规模也一定下滑。有息负债总额下滑,房企怎么增长?千亿公司也不一定保险,做得越大负债压力越大,除非是央企还相对保险。

现在一定是和头部房企的合作更重要。最近都在说内卷,但现在还到不了内卷,大家只是菜鸡互啄,不去找实力更强的大象,几只鸡打在一起没有任何意义。今后土地市场上一定要合作,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

做压力测试,加大与非房实体企业合作

房企要学习金融机构,每年做压力测试,适度减少融资依赖。压力测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现金流测试、现金余额测试、总资产测试。

现金流测试,看经营现金流加融资现金流最后等于正还是负。经营性现金流为负,融资性现金流也为负的企业很危险。如果都为正,问题不大。经营性现金流为正,且融资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建议未来保持原有融资规模。现在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的企业占比不多,融资性现金流为正的企业比较多,但考虑到823三道红线出台后,未来融资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肯定也有。

现金余额也需要测试,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计算受限制现金),在减去一年内需偿还的有息流动负债后,在手现金的剩余量越少,企业的安全边际相对越低。过去房企不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模式就是可以借更多的钱补之前的洞,但现在这个问题无法用原先模式解决。我有一个比较悲观的判断:百强企业可能有几十家一年内出现债务违约,大多数是民企,极少数是国企。

总资产测试更要认真算,把所有资产,全部折合市场价(一定不是评估价),减去所有负债,结果才是净资产。如果大于0,还有救,如果小于0,不建议融资。

建议少数有能力房企,保持现有融资规模的同时,降低资金成本。建议多数房企,适度减少融资,维持现金流稳定,保持利润。

最终经营策略上,要加强项目回款,控拿地,加大合作,减少资金占用并降低。

可以加大跟资金或者额度较为富余的非房实体企业,特别是国企进行投资合作,通过让渡股权,超额利润分配等进行合作。通过融资息差,给这些股东稳定的回报率。

销售有压力,现阶段就是和周边比赛,土地市场是合作关系,销售战场就是竞争对手,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只能这样冲刺。一定不要把期望寄托在第四季度,因为供应量很大,政策面压力也很大。一定要抓紧9月。销售一定要和回款挂钩。

要谨慎投资,不要再为了拿地而拿地,与周期、利润挂钩,坚决不做大持有。不拿资金回笼周期>1年,利润率<5%的地。很多城市不要做,城市权限收回总部。鼓励多合作,不要再内卷化竞争推高地价。绝不做大比例自持物业。每家房企至少多准备三个月的现金流,不然到时候没钱叫天天不应。

新赛道无需all in,房企要量力而行

从房企角度来说,未来增长难度越来越高,因此要寻找第二曲线。物业、租赁、办公、商业、文旅、养老、产业、创投仍是目前颇具前景的赛道。但具体如何选择,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

物业是好赛道,未来空间很大,但不是每家企业都可以做。目前的格局下,想要弯道超车也比较难。

租赁要关注细分领域,目前蓝领公寓优势相对明显,需求大,坪效高,投入成本低,营销成本低,其他如养老公寓、白领公寓、服务式公寓、人才公寓、公租房等都很难做。

办公更加困难,目前只有上海、北京的办公相对稳住租金下滑的趋势,且空置率在去年分别达到高点后没有进一步上升,但也就仅此而已。去年上海的空置率达到22%,之前最高也不过8%。可以想象上海的空置率都达到了如此高的风险水平,更别说二线城市。

商业的热点是新消费,如果没有研究透彻消费业态的变化就贸然布局,很容易开业之日就是死亡之日。今年有大量Mall会开,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关店比开店多,2020年各商业业态开关店率是0.71,关100开70,2019年是0.98,2018年是1.3,开关店率迅速下降。

疫情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是极大的不确定性。今年1-7月已经超过2019年的最高水平,但由于8月疫情再次回落。

养老赛道前景广阔,但大多数房企也做不了养老。太多养老机构表面看着非常好,财务报表非常不好。

产业也很难做,现在做产业一定要做真的,不要做假的,再做假产业没有任何地方政府会准许,不要忽悠政府。投资没那么好做,别看有的房企做的挺热闹,都是小打小闹。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