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留给这些品牌的时间不多了……

中购联 2021-05-25 16:08 6.8w阅读

从风靡中国到渐渐陨落,中国消费者见证了许多外资品牌的辉煌时代,他们也曾在中国带着梦想走向扩张之路,但最终没能顺应甚至抵抗住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变革,伴随着部分品牌的闭店、撤离、喊停、出售等溃败之潮,中国零售市场留给这些品牌的时间不多了。

部分快时尚品牌逐渐哑火
国潮品牌强势崛起

似乎,快时尚已经没有了退路。

纵观快时尚界的发展进程,曾经的快时尚品牌在中国风光无限,“平价、时尚”一度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在购物中心、商业街、综合体等商业设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门店数量甚至一度取代奢侈品品牌,创造了众多令人瞠目结舌的零售奇迹。

以快时尚品牌进驻的重要阵地上海为例,当年的南京路和淮海路,周边林立着各式各样的快时尚品牌旗舰店。

曾经的巅峰时期,上海的淮海路开设了无印良品淮海路755旗舰店,优衣库的全球旗舰店UNIQLO SHANGHAI和Zara华狮广场。从南京东路到南京西路,有Forever 21上海一号店、H&M南京东路旗舰店、Zara南京东路旗舰店、SPAO上海一号店、UNIQLO南京西路旗舰店、H&M南京西路旗舰店……每一家店跨一层是“基本配置“,跨多层比比皆是。(以上资料来源商业地产志)


其实,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成都的春熙路红星路、重庆的解放碑、西安的钟楼、杭州的龙翔桥凤起路、南京的新街口……然而,大约从2006年开始,在21世纪初开始大肆布局中国市场的快时尚辉煌逐渐暗淡,从大放异彩到撤退、闭店,甚至退出中国市场,如过山车般的发展轨迹,着实令人唏嘘。

究其原因是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变革,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其消费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多元化的消费渠道使得人们与潮流、时尚的距离越来越近,对于服装的款式、设计自然有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快时尚依旧颓势难挡,快时尚品牌正在失去中国的年轻人。

■ 快时尚巨头惨淡交卷,闭店为大势所趋
 
早在今年一月份,ZARA母公司Inditex就确定将关闭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个品牌在中国的所有实体门店,且预计所有关店工作将在2021年年中前完成,目前仅保留网站等电商渠道。


3月10日,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发布2020财年业绩报告,在截至1月31日的12个月内,Zara母公司Inditex(印地坊)集团销售额同比下跌25.5%至204亿欧元,毛利率为55.8%,净利润大跌70%至11亿欧元。

其中核心品牌Zara收入跌幅27.6%至141亿欧元,税前利润亦跌70%至9.71亿欧元;报告期末中国大陆市场门店数仅剩337间,较一年前557间减少四成。行业龙头尚且如此,其他快时尚品牌的境况不言自明。
 
另一位快时尚巨头H&M同样惨淡交卷,目前已在中国关闭约20家店(数据截至2021年3月)。

据H&M集团财报显示,中国是H&M第四大市场,去年该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为97.5亿瑞典克朗,约合74亿元人民币。截至去年11月30日,H&M在中国共有505家门店。


而据瑞典服装品牌H&M首席执行官保守估算,2021年将净关店250家,目前在中国关闭约20家门店。据不完全统计,自新疆棉花事件发生以来,瑞典快时尚H&M在乌鲁木齐、银川、长春和连云港等城市的6家实体店已关闭。

此外多家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多地H&M门店营业状况十分冷清,成都、山东、新疆等地H&M部分门店被摘牌与暂停营业。对于该快时尚巨头而言,想要重新俘获中国消费者的心,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相比上面两位快时尚巨头,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情况显然好得多。目前,Mango正在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将把经营天平向数字渠道倾斜,并停止实体店网络扩张。该品牌目前在中国除官网外,还在天猫开设了官方旗舰店,拥有逾326万粉丝。


Mango首席执行官Toni Ruiz早前表示,Mango与杭州惊蛰服饰有限公司于2019年达成协议,共同探索中国的线上市场,在一系列的举措下,该市场已成为品牌的主要增长引擎。

■ 出售中国业务,快时尚洪流已然消退

2020年的疫情使不少企业受到影响,就在美国服装品牌Gap集团才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业绩后,就传出旗下Gap快时尚品牌要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


该消息称,Gap集团正考虑出售中国业务,以调整在华经营。知情人士称,Gap正与一家顾问合作研究各种可能路径,并与潜在买家进行了接触以评估收购兴趣。据了解,相关磋商尚处于初期阶段,该公司也可能决定保留这块业务。

对此,Gap表示不予置评。此次Gap考虑退出中国市场的选择或与其品牌业绩下滑、盈利不佳有关。


而法国服装零售商Beaumanoir也在早些时候宣布,已将旗下品牌Cache Cache中国业务的多数股权出售给中科通融,未来将专注于品牌在法国的本土业务,该集团此前还收购了La Halle和Naf Naf两个品牌。值得关注的是,中科通融去年已经收购了荷兰快时尚品牌C&A的中国业务。

ICE FIRE作为一家日资潮牌的始祖,在香港已有近40年的历史,曾率先引入了各种著名的美国和日本品牌,包括Champion、DICKIES、EVERLAST、SCENE等。然而,面对快餐时尚和在线购物日益激烈的竞争,该品牌香港分公司的规模近年来持续缩小。


在“告别促销”启动之后,ICE FIRE最近正式宣布香港的全部分店在3月前陆续关闭运营,这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趋势已经过去。

如今,快时尚火遍大江南北的盛况早已成了过眼云烟,国潮、明星品牌、奢侈品联名款品牌应接不暇地出现,又能更好地迎合年轻人喜好,取代快时尚品牌只是时间的问题。

尽管快时尚品牌逐渐哑火,但也不乏诸如优衣库这样韧性极强的快时尚品牌,在市场上混的风生水起,在中购联看来,只有顺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加快变革创新并尊重本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风土人情,快时尚才能在中国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外籍美妆在华遇冷
国货美妆已然崛起

在高端美妆市场,虽然雅诗兰黛、兰蔻、SKII、娇兰、娇韵诗等国际大牌地位依旧稳固,它们不断释放势能、加速进击,但依旧有些国际美妆品牌颓势难挡,难掩溃败之息!

■ 关闭线下门店

近日,伊蒂之屋宣布已全部关停中国市场的线下门店,但电商平台正常开放。


行至今日,伊蒂之屋的窘境令人唏嘘。据伊蒂之屋母公司爱茉莉太平洋公司近期公布的财报中显示,伊蒂之屋成为该集团旗下表现最为惨淡的大众品牌,2020年其营业收入下降38%至111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4亿元),录得大额亏损。总负债为566亿韩元 (约合人民币3.25亿元)。

实际上从2017年起,伊蒂之屋就曾连续四年收入下滑并录得亏损。该集团称,伊蒂之屋的业绩下滑与线下渠道的重组有关。自2020年中开始,陆续关闭广州、上海、武汉等地的门店,并着手内地市场线下门店撤店工作。


无独有偶,中端彩妆品牌正成为疫情下的“牺牲品”。据了解,LVMH集团旗下彩妆品牌Benefit贝玲妃已从今年三月开始撤柜,目前仅在7个重要城市各保留一家门店,分别是北京三里屯店、上海来福士广场店、广州正佳广场店、深圳茂业百货店、重庆世纪新都店、武汉武商广场店和昆明百盛店。

品牌官方表示撤店是部分城市的渠道调整,丝芙兰、天猫和唯品会渠道不受影响。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撤店动作显然已经预示贝玲妃放弃了中国线下市场。

■ 折戟中国

近些年来,中国美妆市场发展不断扩大,成为各品牌角逐的主战场,联合利华也成为角逐者之一,但随着联合利华旗下自主研发品牌K-BRIGHT或将折戟中国消息的传出,分羹中国市场的愿景似乎已成泡影。


当然,疑似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我们搜索发现,其在淘宝、京东、小红书等平台旗舰店均已关闭。淘宝天猫上虽还有少部分K-BRIGHT产品在售,但多家淘宝店铺客服表示该品牌产品正在低价清仓,此后不会再售。

同时,K-BRIGHT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也都已停止更新。纵观来看,在美妆领域联合利华没有特别出众的品牌也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其美妆王国之梦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沉淀。


此外,许多进口小众美妆品牌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继欧莱雅旗下专业男士理容品牌HOUSE99全球退市后,西班牙抗衰护肤品牌sensilis在经历了漫长的折扣活动后,也最终清空了天猫海外旗舰店,目前处于停运状态。

不管是HOUSE99、sensilis,还是此前关店或撤出中国的进口品牌,许多进口小众美妆只在中国市场停留了3年左右的时间。

伴随着部分外籍品牌的溃败,国货品牌正在强势崛起,外国大牌退出之地,恰好是本土品牌的崛起之时,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高端美妆愈发受到追捧,当前的美妆市场已不利于中档品牌的发展,这也正是如完美日记等国内美妆品牌进阶的契机。

花西子苗族印象高定系列产品

目前,花西子、完美日记、薇诺娜、润百颜、林清轩等国货新锐靠紧跟时代潮流、创新品牌打法赶超老霸主、开创新奇迹。在“国际品牌、老牌国货、新势力品牌”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下,国际大牌和国货新锐们正在各自的赛道中上演争锋之战。

在国货已自强,国潮正当时的时代下,国内国货品牌的文化表达和文化自信达到空前高度,外资品牌的市场正不断缩小。显然,就目前的情势来看,留给这些外资品牌的时间不多了……

中购联传媒中心出品
作者|李洪健

\ 近期热文
那些“小而美小而精”的社区商业……
大悦城世茂万科…那些超人气“后浪营销”
这些购物中心真的很懂消费者!
购物中心“五一”创意营销活动盘点
艺术+商业 ≠ 艺术装置
| 合作 | 投稿 | 宣传 | 
请加微信 13581840631
中购联成立于2002 年 , 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购物中心行业服务组织,拥有权威的会展、研究、培训、智库、传媒等多个行业领导性平台

来源:中购联

作者:商业地产行业平台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