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金融界 2020-06-21 09:56 5310阅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6月21日讯(记者 朱国旺)6月19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微生物实验主任李凤琴表示,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专家表示,新冠病毒污染食品及包装只是存在可能性,通过清洗、加热等方法可以消除污染。
食品及包装材料存在被病毒污染可能
6月19日下午,北京市第126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李凤琴表示,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目前为止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现在在环境当中也检出了病毒。
在6月20日第127场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李凤琴进一步表示,世卫组织明确,呼吸道和飞沫传播、密接传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发现通过食物传播新冠病毒的报道,包括海鲜在内的所有食物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但存在被污染的可能。新冠病毒污染了食品或食品包装材料之后,其表面是不能繁殖的。同时,新冠病毒常温下存活时间较短,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不能排除低温冷藏食品和包装材料作为新冠病毒载体造成病毒污染环境并引起传播的可能。检验检疫是发现新冠病毒有效手段。为了防止新冠病毒污染的食品进入食物链的,当前加大各环节的监管力度,非常重要。
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对话时,感染防控专家、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高斌表示,当所在环境有病毒的时候,物品,包括食品也有可能被病毒污染,这属于传播链条上的接触传播。但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与食品及其包装暴露环境的方式、频次、病毒浓度等因素有关,也与环境温湿度、包装材质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材质表面,病毒存活时间是不一样的。像铜质材料,病毒一般只能存活三四个小时,而纸质材料,病毒在其表面能存活一天左右。
高斌表示,食品是否被污染与生产、储存、运输各个环节有关,因此如果食品安全体系各个环节管理到位的话,食品及其包装被污染的可能性其实很小。
改善个人行为有利降低风险
对个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食品或包装被新冠病毒污染?高斌认为,食品及其包装是否会被病毒污染关键还是与人的行为有关,通过改善个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防范食品污染。
高斌指出,一是要注意和重视食品保质期,超过保持期的食品容易被污染,不要食用;二是可以鼓励食品加工环节提高卫生水平,如对餐饮食品摊贩,可以提醒和建议店主有效改善卫生状况;三是减少与食品的直接接触,如在菜市场要减少挑挑捡捡的不好习惯;四是在支付环节上,提倡使用无现金支付,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为了降低风险,建议购买食物时尽量不要接触生鱼、生肉等。
消除污染,清洗是首要手段
如果怀疑食品及包装被污染,高斌提出三种方法来消除:清洗、加热和消毒。
他首先推荐的是清洗。这是一种最方便、效果很好、对环境也没有破坏的方法。高斌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充分的清洗对减少病毒污染是非常有效和可靠的。在清洗食物时应该使用流动水,洗两三遍就可以了。
实验表明,新冠病毒在56°时30分钟就可以被杀灭。高斌说,如果温度增高,病毒被杀灭的时间就会更短。因此通过加热也是消除病毒污染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李凤琴提醒,处理完生肉要用流动水冲洗20秒以上。接触了生肉和水产品后,双手不要揉眼睛、抠鼻子,要保持清洁。要坚持生熟分开,尤其在处理生肉和声的水产品要格外小心,防止交叉污染。食物要煮熟,彻底加热,杀灭微生物。
冯录召建议,食物处理前后,要彻底洗手,生熟案板分开使用,水平要去皮食用。常用厨具可以蒸5分种消毒后使用。
高斌说,通过清洗和加热,基本上就可以解决食品污染问题,一般不需要使用消毒剂。他认为化学消毒剂如果用于食品,食用后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损伤;即使用于食品包装消毒,也可能渗透到食品中。因此,使用化学消毒剂去除食品及包装污染并非首选。如果一定要使用,应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以及消毒剂残留对人和环境的危害,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对消毒剂的各种影响和不良作用有足够了解后再使用。
高斌表示,目前对新冠病毒的来源并没有确定,没有证据表明它会通过食品传播,因此不要过于担心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食品污染而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同时,食品安全依赖整个体系的严格管理,随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有充分保障。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金融界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