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客财经 2019-07-24 08:45 3258阅读
必然导致必然。
徐红见媒体的时候穿了仅有的一件红外衫,华业资本股价长期在1元上下波动,她最近的行程多一半是见各种人——同行、资本、媒体。其他房企在承受债务压力之时,纷纷开始针对项目合作、转让,华业资本所陷入的百亿骗局则令其失去了转身的机会。
如果不说,你可能不知道。上市之初,华业资本其实是一家名为“仕奇实业“的纺织企业,主营西服生产,后经过多年“腾挪”,才转入地产行当。资本是有魔力的,华业资本在一系列的辗转腾挪之后,股价也一度从上市之初的1.2元/股上涨至23.45元/股,就在散户在同花顺股吧里探讨年内30不是梦的时候,华业资本股价从最高点23.45元/股一路跌到目前的0.99元/股。
股价暴跌的主要原因是其在2018年所遭遇的101.89亿元虚拟应收款合同诈骗,主要涉案人为华业资本二股东李仕林,今年的 4月26日,华业资本发布2018年财务报告称:报告期内净亏损64.38亿元。这一亏损数字远高于其预亏公告中所提及的46.52亿元至50.51亿元亏损。
我们先记住一个名字:李仕林。
翻看华业资本近几年的业绩情况——
一、2015年营收46.18亿,净利润8.79亿,现金流净额34亿;
二、2016年营收52.03亿,净利润12.14亿,现金流净额20亿;
三、2017年营收38.62亿,净利润9.95亿,现金流净额-18亿;
四、2018年营收48.87亿,净利润-64.38亿,现金流净额-11亿;
在15、16年业绩、利润双丰收的情况下,华业资本的17年现金流净额突然断崖,股价连续7个跌停以至于濒临退市的地步,2018年继续亏损64.38亿。
2018年9月,华业资本公告披露公司应收账款业务累计出现逾期未回款的金额8.8亿元,8.8亿元欠款都是恒韵医药向华业资本转让,债务人分别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恒韵医药的实控人也同样是上文中提到的李仕林。
华业资本迅速成立债务追偿小组,针对应收欠款对债务人进行了现场走访,华业资本所出示的众多盖章文件均被债务人否认,最终确认:“文件公章系伪造,确认上述债务并不真实”。华业资本则有应收账款存量规模达101.89亿元,且全部从转让方恒韵医药处受让获得,至此,所有的证据直指李仕林造假,其人一度失联,近期被抓获。
“萝卜章”在资本市场并不罕见,中弘股份曾为避免退市,也上演了一出私刻加多宝公章事件,第二天就被加多宝发函澄清,最终中弘还是失去最后一次留在股市的机会。
华业资本的评级从AA+到BBB-也只需要一天,从公允角度看,华业资本确实是被困于一场偶然的骗局,但何尝不是必然导致必然的结果,其对于资本游戏的迷恋一度让华业资本股价飙升,但也埋下了暴雷的种子。
西服起家 地产翻身
从卖衣服到盖高楼,华业资本其间经过数年业务调整和资本运作,目前的主营业务有地产开发、医疗投资、金融投资、矿业开采四部分构成。
地产开发,华业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和大连等区域,其在北京最知名的项目是在通州开发的华业东方玫瑰,过去曾为其贡献了大笔收入。
医疗投资, 2015年华业斥资21.5亿元收购捷尔医疗,正式涉足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在收购捷尔医疗的同时,华业采取以一定折扣提前支付供应商对三甲医院销售药品、设备、耗材而产生的应收账款,三甲医院到期日将按应收账款原值归还资金,从而实现投资收益,这也正是此次华业资本惨遭暴雷的根源所在。
回到2000年,华业资本的前身——仕奇实业上市,主营中高档西服的生产与制造。从上市之初的2000年到2003年,营收从2.33亿元降至0.3亿元,净利润从0.45亿元跌至-0.91亿元;现金流量净额从0.64亿元跌至-2.14亿元,仕奇实业从上市之初即开始了长达4年的不振之旅,如无意外,过几年其会慢慢淡出资本视线,被新一轮产业更迭所取代。
2001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实际上包括西服在内的众多纺织品的市场需求量呈现出增长趋势,直到2005年才得以取消的配额制则是对美欧纺织行业的保护,在此趋势之下,作为一家主要纺织品企业——仕奇实业则走上了一条连续亏损的道路,也是令人觉得不解,市场在扩大,企业却在亏损。
原因主要在于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也使得行业间竞争越发激烈,仕奇实业的毛利率从2000年的39.11%降至2003年的6.53%。行业剧变的时代,机会和风险是均等的,仕奇实业的销售费用2000年0.22亿元,2003年依旧是0.22亿元,数额并没有变化,但变化的是其营收,应了那句俗话:产品太差,吆喝再久也无用。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2年,仕奇实业向仕奇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汇金利投资累计出借资金3.49亿元,未经任何法定审批程序,也未及时在年报中披露有关情况,资本市场哗然,股价一度跌至0.55元/股。
至此,作为大股东的仕奇集团选择退出,2003年华业发展以2.7亿获取仕奇集团27%的股份,实控人田强。至此,仕奇实业将迎来自己上市以来的第一次辉煌时光。
针对僵局,华业发展选择了以“收购”作为盘活的第一步。2004年年初,华业发展收购北京高盛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9.13%的股权,后续又通过置换方式增持至62.13%,同年9月,华业发展再度收购鼎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全部股权。紧接着在2005年,仕奇实业正式更名华业地产,由服装行业正式转入房地产资产;翻到2006年,华业地产迎来了涉足地产后的首次华丽业绩表——营收11.2亿元,同比上升7366.67%,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上升1233.33%。股价也乘势而上,从0.59元/股上涨至高位2.16元/股。
华业地产的营收与净利润快速提升,按理说未来可期,但其实控人和自然人股东却在减持套现。2006年华业地产实控人田强与巫喜明分别将持有的华业发展42.4%的股份与16.6%的股份以现金形式转让给盛大控股。盛大控股持有华业发展所有股权,间接控制华业地产,实控人变更为周文焕,华业资本准备迎接第二次资本浪潮。
对华业而言,田强套现离场的行为明显是一名资本掮客,但其为华业打下了地产业务的核心基础,应该赢得更多的尊重,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浪费,华业经过田强的这一轮业务并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而周文焕要做的就是沿着田强画好的路子走。
接下来的2007年,华业地产营收降至6.9亿元,同比增速-38.39%,股价从5.91元/股跌至1.2元/股。
并购上瘾 再次登顶
华业地产股价迅速下跌的同时,其做了一系列与房地产相关的并购,并2006年到2010年,华业共涉及8宗地产相关并购,包括北京优孚、华盛业、金鸿投资、大连晟鼎等相关公司,这一系列并购再一次为华业带来了靓丽业绩表。华业地产2007年营收为6.9亿元,2010年营收提升至22.49亿元;2007年净利润为1.44亿元,2010年净利润提升至2.79亿元;现金流量净额则从2007年-1.25亿元扩大至2010年-4.89亿元。
一系列的并购动作使得华业地产的营收与净利润迅速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现金流长期为负,并购动作对公司业绩提升的同时,对现金流的压力也很大,2007年至2010年,华业地产负债从6.85亿元攀升至31.66亿元,其偿债能力也在逐步减弱,而并购所带来的业务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利润贡献,高杠杆所带来的隐忧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不幸的事还是来了——2010年,房地产,不景气。“国十一条”、”新国八条“、”限购“、”限价“、“限贷”等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被调控所影响,华业地产的股价也开始出现波动,从4.39元/股跌至2.24元/股,作为替代田强的华业实控人周文焕,再一次祭出了转型并购的策略以提升股价。
这一次,华业选择了金矿,当时的资本市场黄金价格不断高涨,华业在2011年分别自设2家矿业子公司,且在同年收购了盛安矿业的90%股权,并购刚刚完成之时,黄金价格就开始下跌,整个黄金市场进入下跌趋势,房地产与金矿业务一度要将华业拖垮。
并购会上瘾,矿业转型的不成功也没让华业放弃这条路,医疗成为了代替矿业后又一根救命稻草。
2015年初,华业以现金21.5亿元购买捷尔医疗的100%股权。当时的捷尔医疗收入才1个亿左右,为什么花高价收购小公司?实际上华业看上的更多是李仕林手中的恒韵医药应收账款债权这项业务。
在华业完成收购之后,华业股东向李仕林控制的三家医疗公司转让其持有的15.33%的华业资本股权,李仕林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实际上李仕林并取得股份之后,便将股份质押给了工银瑞信和英大信托,到底是因为什么事,让其如此缺钱?这是众人迄今不知的事情。
这一波并购遇上了2015年的牛市,华业的股价也一度涨至23.45元/股,一批韭菜已然入场,同花顺股吧对华业的业务探讨一片祥和,年内冲击30元/股也基本成为共识。
华业通过并购形成的应收账款存量规模为101.89亿元,全部为从转让方恒韵医药受让取得。其中公司直接购买应收账款27.25亿元;公司参与认购应收账款37.17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认购应收账款37.46亿元。
实际上,前两年华业顺利确认投资收益5.97亿元。只是到了2018年,应收账款遭遇了回款困难。截至2018年9月26日,公司应收账款业务累计出现逾期未回款的金额为8.88亿元。
华业成立的追偿小组在前往医院对质后发现,《债权转让协议》中列示的债务并不真实,
恒韵医药未有合理解释,李仕林无法取得联系,“萝卜章”事件被证实,华业基本确认无法处理如此庞大的债务,华业债券评级从AA直降至BBB-,股价也直接崩盘,直接跌至如今的不足1元/股,股价的下挫,直接导致股东质押股份爆仓,占公司总股本的23.44%。
2019年1月31日,华业资本发布2018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公司业绩预计亏损46.52亿元至50.51亿元, 4月26日,华业资本发布2018年财务报告称:报告期内净亏损64.38亿元。
7月,华业股价已经数天低于1元,退市风险激增,众多机构与散户在资本市场抢筹,有人赌它回天有望,有人称它择日而亡,华业的盘口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转轮盘,裹挟了所有人的资本欲望。
并购,对于华业而言更像是“吸毒”,股价翻番的快感让其戒不掉并购,每逢关键时刻,就必须祭出并购这一手段,可谓“成也并购,败也并购”。(来源:嚼客财经)
来源:嚼客财经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