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电股份(002463)
事件
公司发布2025年中报: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94亿元,同比增加56.59%;实现归母净利润16.83亿元,同比增加47.5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6.44亿元,同比增长47.90%。
投资要点
产能释放+结构优化,2025H1公司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2025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56亿元,同比增加56.91%;实现归母净利润9.20亿元,同比增加47.0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99亿元,同比增长46.14%。公司业绩高速增长主要源自企业通讯市场板(AI服务器、HPC等)需求持续旺盛带动订单上行,同时公司通过产线优化和新建产能释放,实现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并进。
盈利能力方面,2025H1,公司PCB板块整体毛利率为36.46%,虽同比略微下降1.49pcts,但汽车板毛利率同比提升0.2pcts至25.19%,显示产品结构优化初见成效。此外,外销业务毛利率37.83%,高于内销业务的28.96%,表明公司在海外市场具备更强的成本控制与溢价能力。现金流方面表现强劲,2025H1,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20.97亿元,同比增长75.63%,反映沪电股份的盈利质量较高。
PCB业务驱动营收高速增长,AI与汽车板为双核心引擎
2025年上半年,沪电股份PCB业务实现营收约81.52亿元,占总收入95.98%,同比增长57.20%。其中,企业通讯市场板营收约65.32亿元,同比增长70.63%,占PCB总收入80.13%,汽车板收入14.22亿元,同比增长24.18%,占PCB总收入17.44%,工业设备板及其他业务总收入1.98亿元,占PCB总收入2.43%。在企业通讯市场板块中,AI服务器和HPC相关的PCB营收同比增长25.34%;高速网络交换机及配套路由相关PCB收入同比增长161.46%,占公司通讯市场板营业收入53.00%,是公司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汽车板业务方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18%,新兴产品收入同比增长81.86%,占汽车板总收入49.34%,成为拉动整体营收的关键力量,展现公司在AI与汽车电子两大高增长赛道的领先布局。
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与智能制造升级,强化通讯板高端制造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沪电股份持续加大在通讯板领域的研发与产能布局,体现出其抢占高端PCB市场的战略决心。公司研发投入达4.82亿元,同比增长31.34%,新增7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聚焦高阶制程能力和先进材料技术,强化了其在超高速信号、高功率密度和高可靠性应用领域的技术护城河。
AI服务器与HPC领域,公司主动进行产能升级应对需求上升:一方面,实施产线关键工序升级与瓶颈环节改造,提升制造灵活性与工艺上限,进一步夯实高端产品的交付能力以快速响应短期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总投资约43亿人民币的新建人工智能芯片配套高端印制电路板扩产项目已于2025年6月下旬开工建设,预期将在2026年下半年开始试产并逐步提升产能。此外,泰国基地虽因成本因素阶段性亏损0.96亿元,但已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客户认证进展顺利,预计下半年产能逐步释放,助力公司构建更完善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提升全球交付能力。
汽车板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品与子公司协同驱动增长
公司2025H1汽车板实现营业收入约14.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4.18%,毛利率25.19%,同比提升0.20个百分点。在汽车电子板块中,毫米波雷达、HDI自动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控制器、埋陶瓷板、厚铜板、P2Pack等新兴产品表现抢眼,收入同比攀升约81.86%,其在汽车板营业收入中占比由2024年的约37.68%提升至约49.34%。新兴汽车电子产品占比提升,有助于丰富公司产品结构,加深与高增长领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等)的结合,体现公司在战略布局高端汽车PCB领域。
与此同时,沪电股份控股子公司胜伟策在业务拓展与经营改善举措下,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大增约159.63%,其中P2Pack产品收入同比激增高达400.69%,并实现大幅减亏。子公司胜伟策的显著业绩改善和盈利持续回暖,不仅增强了汽车板业务的盈利承载,也为后续盈利能力稳定奠定基础。
整体而言,公司已通过产品多元化、子公司运营优化及技术投入等举措,形成对汽车电子领域的系统性布局。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座舱市场持续升温,汽车PCB板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78.78、229.82、279.27亿元,EPS分别为1.94、2.61、3.25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7.2、27.6、22.1倍,我们认为公司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升级与精准的全球布局,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并释放优质产能,为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公司有望抓住AI服务器与汽车电子市场的结构性机遇,实现强劲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周期扰动;异国建厂面临法律法规、商业环境、文化差异等方面的挑战,初期产能爬坡可能导致成本上升;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